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近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文联、来宾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来宾市文联及忻城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节日”——2021八桂民俗盛典·中秋供月暨“壮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系列活动在“中国土司文化之乡”广西忻城县举行。恰逢中秋节和丰收节,活动吸引了来自广西区内外数万名观众现场观赏体验,形成壮乡一片喜庆祥和。
一、非遗庆中秋,壮族中秋民俗活动纷呈异彩
忻城县是壮族聚居区,壮族人口占该县总人口的90%以上,壮族文化丰富多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锦的发源地之一,有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土司衙署。该县壮族中秋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尤以十二生肖小马仔供月习俗为典型。中秋佳节制作“小马仔”是忻城的独特风俗,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2020年,忻城十二生肖小马仔制作技艺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因其久远的历史遗存、独特的制作技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以及美好的生活祝愿,而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生生不息地延续在每年的中秋供月习俗中,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中秋佳节之夜,忻城土司老街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门前摆放着形态各异的五颜六色小马仔,以及其它用日常生活食材制作的手工艺品,如用柚子皮、火龙果扮成的“小猪”,在西瓜上刻花,在柚子上画“医护人员战役”、嫦娥飞天,用稻米染色作画“建党百年”和“五谷丰登”图,南瓜灯……老百姓在以自己的方式过着属于自己的节日,民俗味儿浓。活动期间,十二生肖小马仔制作大赛产销会、十二生肖小马仔供月赏花灯评比大赛、塄泉龙取水祈福仪式、民俗巡游、中秋供月大典、嫦娥献舞表演、放河灯祈福等民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尤以中秋供月大典最为热闹。中秋节当晚,在土司街心小广场搭建供月台,由当地群众扮演“莫老爷、刘三姐、祭司、主祭”等角色举行“供月大典”。“供月大典”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远古的祝祷”“供月祈福”“祝福祖国”,主要内容有土司乐舞、献供、祭月、读祝文、祭酒、献舞等。来自广西区内的各民族艺术家也先后带来与“月”有关的民歌《月柔柔》、民谣《达蒲谣》、魔术表演《嫦娥穿“月”》、山歌《月在天边圆又圆》,与当地民众共同寄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月两团圆”的美好夙愿。
二、深入实地考察,发掘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成果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因此,对忻城当地壮族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是此次活动的重要内容。与会领导和专家通过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乡村产业振兴示范基地、“壮乡故宫”——莫土司衙署、小马仔供月习俗和制作技艺等进行实地考察,以及走访非遗传承人,对忻城县的民俗文化、土司文化、壮锦文化、红色文化及乡村产业振兴情况等有了更为整体、更为深入的认知,为探究当地民俗文化、文化遗产如何更好传承发展、如何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并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更好进行民俗文化多维度挖掘及促进文旅融合,提供了更多一手资料和思考维度。
三、思想交流碰撞,研讨“壮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八桂民俗盛典”是广西文联和广西民协举办的民间文艺品牌活动。采取“展演展评+调研+研讨”模式,力求活动内容丰富有成效出成果。今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本次活动采取多级联动,以壮族聚集地忻城县中秋小马仔供月习俗为切入点,聚焦壮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研讨会围绕“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传承与变迁、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壮族中秋拜月习俗与祈福文化产业探析、传统节庆的当代转型与价值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传统手工技艺与壮锦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壮族土司文化遗产研究、忻城壮族中秋拜月习俗研究”等论题展开研讨。在听取了忻城领导、文化界人士对民族文化、壮族风俗等相关内容的介绍后,近20名专家学者先后进行交流发言,就如何大力推进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深入挖掘忻城中秋拜月民俗、壮锦文化、土司文化内涵,多维度挖掘民俗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以及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进行热烈探讨。此次活动对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对于忻城民俗文化、文化遗产如何有效服务乡村振兴并促进文旅融合,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