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奏响民族“最美和声”——象山区开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2021-10-19 18:16     来源:象山区民宗局     作者:谢顺才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祖国妈妈,生日快乐!”在国庆节来临前夕,回民小学四年级一班的维吾尔族孩子乃苏如拉穿上民族服装,开心地挥舞着小国旗,为祖国唱起了赞歌。 乃苏如拉是扎根在象山区热土上的3.2万名少数民族居民之一。作为桂林的中心城区、中国“最美赏月地”,象山区每年吸引着许多少数民族同胞前来就业、定居。数据显示,目前,象山区每年接待境外穆斯林游客超过15万人次,外来经商务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2000余人。象山区还是自治区最大的回民聚居区。面对庞大的少数民族人口,象山区摸索出了一条具有“象山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路子,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象山区找到了最大公约数,画出了最大同心圆。

一、构建“同频共振”的民族工作格局

想唱出民族工作的“最美和声”,需要保证各民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线上实现同频共振。近年来,象山区坚决扛起守护民族团结进步生命线的政治责任,铸牢党的核心领导、铸牢根本方向、铸牢“三支队伍”,以大统战格局凝聚更广泛的创建力量,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曲常唱常响。

象山区把党的领导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保证,以党建筑牢民族团结根基,实现了“五个纳入”,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纳入党委(党组)议事日程、纳入部门常规工作、纳入绩效考评、纳入督察巡察、纳入财政预算。同时,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动摇,主题教育进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进各级各类学校教材(课堂)、进各类干部职工培训和城乡群众教育、进主流媒体。5年来发布主题宣传信息1500余条,教育培训2.5万人次。各族群众、各方力量汇聚起“同频共振”的强大创建力量。由108名民族工作信息员组成三级创建队伍,形成区、乡街、村社工作网络,确保信息畅通、工作步步衔接;23个职能部门组成创建联合队伍,保障了创建措施制定有方、落实有力;30名“两代表一委员”、非公经济人士、民族工作顾问、少数民族知名人士、少数民族群众代表组成民族工作志愿者队伍。

二、打造各民族“同气连枝”共有家园

“共产党真的太好了,象山区‘亚克西’!”刚在建安路上落脚经营烧烤店的维吾尔族同胞对辖区联合走访慰问组发自肺腑地称赞。近年来,象山区面对回族群众最多、外来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最多这两大特点,始终坚持深一度倾听、快一步服务,不断创新制度保障、“三交途径”和服务举措,让许多背井离乡的“异乡人”在象山区找到归属感,成为“故乡人”、“新象山人”。

先后完善四大机制。考评机制将绩效考评对象从班子领导拓展为全区55个单位部门;投入机制保障近五年专项工作经费200万元,项目经费同比增长60%;服务机制拓展到“八有六建四进三促”全覆盖;干部培养机制做到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占比12.6%,少数民族行政领导干部占少数民族行政干部的53.3%。

为各族群众打造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率先在全市打造了46个“漓水象山”党建品牌工作室,建成街道民族活动中心1个、社区团结之家8个、校园民族文化馆1个、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服务管理联络站5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党支部2个。成立起一批社区诗社、民乐队、书画社。依托国庆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节庆,举办了32届“漓水象山”大型文艺专场、7届中小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及300余场的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礼赞最美象山人”主题摄影展、各族青年爱国读书分享会、“壮族三月三”社区邻里节、“共尝一碗拉面”民族美食交流等系列文化活动,描绘出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时代新画卷,让“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越来越响亮。

真情实感,靠前服务,让“异乡人”成为“故乡人”。在流动少数民族群众“五清”(来源地清、民族成分清、从事职业清、宗教信仰清、困难需求清)的基础上,做到服务“七到位”(民族政策宣传到位、弱势群体帮扶到位、入园入学助学到位、经商就业培训到位、矛盾纠纷调解到位、文化活动组织到位、信访内容落实到位)。5年来,共筹资3000余万元改造民族里等少数民族群众居住集中的无物业小区,累计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租赁房屋295人次,免费健康体检5000人次,就业培训360人次,慰问贫困少数民族家庭165户,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子女“零门槛”入学,解决入学入园学位96个。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助力少数民族经营户减免房租2.2万元,线上线下结合经营实现了80%商铺转亏为盈。竹林社区热合曼新疆美食城从最初的3人来桂创业,到如今创业人数翻了6倍,经营面积拓宽整整30倍。这样的少数民族群众实现“安居+乐业”的例子在象山区比比皆是。

三、各族群众“同荣共享”时代发展红利  

如今,特色民族工作品牌已经在城南热土上开出了朵朵繁花:南门街道办成功探索出民族团结与基层党建、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三结合”创建路子;平山街道办构架起基地—商圈—社区—学校—车站“五点一线”的共同体示范样板线; 象山街道办放大桂林城徽影响力,打造象山景区和桂林三花民族团结世界宣传窗口;二塘乡筑巢引凤发展民族文旅经济,助推桂阳公路黄金旅游大道产业腾飞;区属16所中小学全面形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五个认同”的办学特色,“一校一品”创建品牌百花齐放……

众多企业和窗口单位也加入到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来。万福广场等企业常年优先解决各族群众就业问题,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辖区宗教界挖掘提炼“抗日救亡—友好睦邻—建设祖国—团结奋进”爱国史实四部曲,利用窗口不断向辖区及境外穆斯林传播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爱国之声。

象山区按照“没有问题抓预防,潜在问题抓排查,发现问题抓疏导,出现问题抓调处”的原则,严格区分矛盾性质,妥善化解了近10起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2020年,象山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在自治区排名实现历史性突破。稳定的发展环境,为象山区高质量发展铺平了道路。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象山区组织财政收入51.6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1%和8.8%,5年来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80%以上。象山区凭借“两瓶酒、一座山、一处遗址、一座小镇、一个景区、一个接待中心”,以民族品牌工业、民族文旅产业拉动了数百亿元的GDP经济“马车”。金字招牌“两瓶酒”桂林三花和漓泉啤酒均在2020年突破困境,率先在全市实现疫后正增长,漓泉啤酒年度利税10.78亿元,跻身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500强;桂林城徽象山景区品牌效应强劲辐射,拉动七星、伏波、叠彩“三山”整合销售业绩,成为面向世界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窗口;甑皮岩史前人类遗址博物馆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万年智慧”的历史文化名片;瓦窑非遗文化基地保护传承桂州窑、阳氏石雕技艺、根雕技艺、岭南盆景等一批非遗项目,让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称号实至名归;侗情水庄被命名为桂林市首个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支持市伊协寻求合作资金7000万元,新建穆斯林旅游文化接待中心,填补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对外穆斯林游客接待服务的空白。产业的繁荣为各族群众创设了富余的就业岗位,辖区近5年新增劳动就业3万多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10%以上。

精耕细作,硕果累累。2014年,象山区获第二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称号先后建成了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和示范单位。南门街道办事处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崇善小学、银锭社区、区城市管理局、侗情水庄、橡胶机械有限公司等11个单位先后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崇善清真寺被评为全国和谐寺观教堂,被命名为自治区宗教界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象山区民宗局被自治区记二等功1次。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