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百色市努力打造“四个家园”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各民族互嵌式发展

2022-11-28 17:07     来源:百色市民宗委     作者:伍忠国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年来,百色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着力打造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亲如一家的人居环境,切实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加强“三个教育”,努力打造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是加强爱党爱国感恩教育。率先在全区印发《关于在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指导意见》,在安置点建设爱党爱国感恩教育展示馆(厅)6个、感恩广场18个、感恩长廊33个、感恩亭7个、感恩台40个,激发搬迁群众的爱党爱国热情和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强大内生动力。二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利用安置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教育,增强各族群众“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思想意识。三是加强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组建同心文艺队、同心文化团队,充分利用壮族“三月三”等民族传统节日,举办抛绣球、对山歌等各类传统民族体育活动,丰富易安点群众业余生活,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感情,促进搬迁群众感情融合和文化凝聚。

二、加强“三个转变”,努力打造共处的和谐家园

一是“小聚居”转变为“大家庭”。在安置点同步规划建设学校、医院、便民服务窗口等公共服务设施,标准配置水、电、路、讯、气、超市便利店、广场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儿童活动中心、图书室阅览室、广播室、活动室、乡愁馆等文化服务设施,让各族群众聚居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二是“小家园”转变为“共同体”。引导各族群众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让各民族在相互通婚、互相学习语言、互相学习歌舞,互帮互助等大小事务上密切群际和人际的双重接触,让各族群众在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相互包容中切实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亲,形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三是“小切口”转变为“大幸福”。优化社区服务,印发《百色市全面推行易地搬迁群众公共服务事项代办和委托办理工作实施方案》,梳理易地搬迁群众公共服务事项13大类44项,在安置点设立服务窗口,满足各族群众在社区办事需求,切实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

三、加强“三个拓展”,努力打造共享的幸福家园

一是拓展互嵌规划。出台《百色市2022年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点》,明确城镇安置区纳入新型城镇化战略同步规划,与城市社区一体化管理,优先安排安置点通村通点道路资金支持,把有条件的安置点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地标”,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二是拓展就业渠道。打造“家门口”就业平台,推出“易地搬迁+特色产业”,建脱贫奔小康产业园126个;“易地搬迁+帮扶车间”,建立就业帮扶车间88个;“易地搬迁+劳务输出”“易地搬迁+自主创业”“易地搬迁+公益岗位”,广泛吸纳各族搬迁群众就业,实现稳定就业41128户96797人,真正做到“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有就业、稳得住”。三是拓展服务平台。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民族之家,设置有警务室、卫生服务室、党群阅览室、自助银行、爱心超市等,为社区群众提供便利的“一站式”基本公共服务,打造“社区10分钟服务圈”,实现“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生活”,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加强“三个管理”,努力打造共建的平安家园

一是加强制度管理。推进安置点“四治”建设,完善安置社区村(居)规民约、议事公约106个,打造“居民荣誉超市”,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会议、建言献策、社区事务、综治调解、好人好事、家风良好等10个活动积分奖励措施,开设“农事城办”公众微信号,实施“天网工程”和“雪亮工程”。二是加强网格管理。划分网格片区,把党员编入网格中,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党员责任区”,织密网格,以“格”履职,采取“定人、定点、定时、定责”管理责任制,主动亮身份扛责任,营造“群众有事我来帮”“群众心愿我来办”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强物业管理。引进物业服务29个,平台公司负责管理13个,采取群众自治32个,通过“财政拨一点+商铺收益补一点+群众缴一点”的方式,提高群参与物业服务和监督意识,提升了搬迁群众加入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