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钦州市人大常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着力点,聚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正创新做好人大民族工作,为谱写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钦州新篇章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一、紧扣民族工作主线,年度监督议题选得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加强“三交”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兴旺发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是2022年1月国家民委会同有关部委组织实施的“三项计划”,同年6月自治区印发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桂在行动”三个实施方案,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钦州市人大常委会与时俱进选准年度监督议题,2023年5月中旬对我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活动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市人大调研组对照自治区实施方案,通过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询问、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市、县(区)部分单位、社区、企业、学校和旅游景点实地调研,详实了解全市“三项计划·桂在行动”的落实情况,听取了市人民政府与市民宗委、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等部门的工作汇报,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
二、依法行使监督职能,审议意见办理有成效
为了强化市人大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保障市人大常委会依法有效地行使职权、提高监督实效,市人大调研组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与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沟通,以问题为导向再次深入调研,在人大调研报告中提出可行的意见建议,经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后,最终形成审议意见,交由市政府研究处理,市政府重视审议意见的办理,整改成效显著。
(一)深入研究部署,推进“三项计划·桂在行动”有效开展。坚持把“三项计划”作为推动全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举措,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创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同谋划、同部署。召开市、县(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和部署“三项计划”工作,出台相关文件,部门联动、多措并举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长廊,讲好钦州民族英雄、民族交融、民族团结故事。目前,已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基地8个、教育实践站(点)109个,实现了对主城区和少数民族聚居镇的全覆盖,教育面涵盖了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四个层面。
(二)组织联谊交流,增进各族青少年民族友谊。打造实践交流平台,市教育局遴选出登峰坭兴陶等11个市级研学教育基地和钦州市陶花岛陶艺有限公司等7个自治区级研学教育基地作为实践交流平台,有效推进上万余名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开展实践交流,与台湾花莲市明恥中心小学结成友好学校、与凭祥市白马小学结对开展“情系边境小学,石榴花开成长路”等系列活动。优化课程设计,采用“教学讲授+实践体验”的研学模式,开设了民俗、书画、农耕等多个体验式研学课程。面向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征集实习和返乡社会实践岗位,引导广大青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
(四)抓好服务保障,营造各族群众大融居氛围。一是通过完善服务阵地、优化服务载体、创新服务机制等,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为外来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劳动就业、职业培训、子女入学、法律维权等方面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网上圆梦机制,促进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以壮族三月三等重要节日为契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系列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二是搭好志愿服务和帮扶交流平台,广泛开展结对合作、联谊联心、济困帮扶等主题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将民族事务纳入网格化管理,及时了解各族居民思想动态、利益诉求,排查影响民族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及时有效化解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三是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在全市设立招用工服务宣传点70个,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43场,提供就业岗位27万个,现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24万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认定创业孵化基地13个,累计入驻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310家(户)。实现同城创业和居家创业就业,营造有利于各族群众共同发展的环境氛围。
(五)拓展“旅游+民族团结”模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造旅游载体。以平陆运河建设为契机,打造“通江达海”城市新名片,创新“非遗+景区”、“非遗+旅游”工作模式,推动文旅融合走向纵深,打造非遗相关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家、3A级旅游景区6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推出“品陶看海采摘之旅”、“戏水飞天休闲陶趣之旅”等15条特色旅游线路,其中“钦州‘品陶摘荔观豚’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发展文旅产业,传承和创新民族民间工艺,培育以坭兴陶、小江瓷、竹编等为代表的钦州特色民族民间工艺品牌。目前,我市工商注册的坭兴陶企业(工作室)约700家,行业总产值约15.6亿元。
三、高位谋划有机结合,人大民族工作开新局
钦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机关党组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统筹人大机关工作一盘棋,研究谋划民族工作年度计划,各项工作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机结合、齐头并进。
(一)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栏、人大网、人大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对民族法律法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和民族知识进行常态化宣传。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法规的阐释和答疑解惑工作,组织开展《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宣传活动。学习宣传贯彻“三项计划·桂在行动”,提高机关干部职工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发挥人大代表履职作用。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形式多样的视察、调研活动,搭建代表履职平台,近年来市、县(区)、镇各级人大代表提交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见建议有20多件,推动完善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等,更好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三)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水平。各委室通力合作、机关干部共同参与,整合资源、创新方式载体,在人大依法履职的过程中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机关、进企业、进乡镇、进村(社区)、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部队“七进”活动,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形成推进“七进”创建活动的持久动力。
(四)推动民族嵌入式社区建设。结合“双报到,双服务”党建活动,推动联系点文峰街道东风社区的民族嵌入式社区建设,创新载体、探索建设模式,丰富社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在青城中央小区党支部(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联系点)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红色宜家”示范党支部。
(五)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按照《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关于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示范村试点的工作方案》,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汇聚各方力量,指导帮扶点壮族聚居村贵台镇百美村委会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振兴”,推动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奠定民族团结进步的民心基础。2021年百美村委那疋村荣获“广西民族特色村寨”,获奖励建设基金500多万元。
(六)争创一流树立典型。以担当有为争创一流的作风,推进人大机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效升级,2023年市人大机关继续申报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指导帮扶点贵台镇百美村委那疋村申报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目前已通过核验并在第六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拟命名名单公示。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