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让各族搬迁群众“来得了、住得下、融得好、能发展”,平桂区以“五个推动”为抓手,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搬迁群众,让各族搬迁群众更好融入新家园、过上新生活,打造了移民搬迁安置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平桂样板”。
一、党建引领,推动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带好头”“领好路”聚了人心。安置点社区党组织当好各族群众的“领头羊”,事事想在先、处处干在先,是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生活的“领路人”。搬迁群众在环境上从不适到适应,居民之间从不熟到熟悉,人人都成了安置点这个大家庭中的幸福一员。所有这些都凝结了党组织和党员的诸多心血,在各安置点涌现出各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0多个、优秀党员20多名。“双报到”“双揭榜”欢了人心。充分发挥党组织辐射带动作用,结合“双报到”单位职能和在职党员特长,根据搬迁群众所需所想,通过“上党课”和“宣讲会”等方式向党员群众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章等,不断提升党员群众的政治理论素养。以设榜招贤、揭榜挂帅、晒榜履职、奖榜激励等方式引导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安置点治理。“铁四角”“楼栋长”暖了人心。聚焦“关键小事”,并发挥“党支部+楼栋长+网格员+群众”网格治理“铁四角”作用,对问题进行分类研判,为居民小区和居民群众处理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2022年以来,落实了170张石桌石凳供搬迁群众使用,共有56个党组织359名党员参与各类活动,有效解决搬迁群众痛点难点问题69个。
二、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推动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保障体系
一是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建游泳池、羽毛球场、排球场、中心广场等健身场所,打造红色影院、职工之家等活动中心,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桂区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引入大型的超市、商场、市场等商业服务网点,构建10分钟惠民生活圈,让搬迁群众与城市居民实现“同城同待遇”。二是创新“党建+网格”管理模式。建立“1+1+1+N”网格工作法,即一个党支部+一个指导员+一个网格员+N(楼栋长、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形成“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新格局。2022年来,文华社区网格员共为居民办理实事、好事200多件,上报网格信息78条;累计排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余起,调解成功率达100%以上,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不断优化惠民服务。先后为搬迁群众开展老年人上门巡诊、“四点半”托管服务、“环境卫生”“乡风文明”“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织密利民、便民、惠民的服务网。设立农事城办“一站式”服务窗口,创新拓展30余个惠民服务项目,推动各族搬迁群众办事不出社区。2022年至今,累计帮助各族搬迁群众办事144件。
三、促进稳定就业,推动各族搬迁群众互嵌式发展
一是“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在安置点周边布局黄金珠宝、大数据、碳酸钙、服装、美妆、电商直播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园,距离安置点约5公里建成了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通过产业园发展及经济外溢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创业20000多人次,实现年户均增收8241.45元,增长13.93%。二是开展“五个一批”就业扶持模式。通过劳务输出一批、项目建设促进一批、就业帮扶车间吸纳一批、返乡创业带动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等举措,推动实现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4353户实现每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年人均收入达16154.05元。三是推动“点对点”送工模式。联合周边企业用工需求,提供如家政服务、保安等易上手、门槛低的就业岗位,采取安置社区“专车”接送、企业薪酬日结的送工模式,实现搬迁劳动力“在哪安家、就在哪工作”。2022年至今,组织“送工”专车数389车次,接送搬迁群众务工4488人次。
四、多措并举,推动搬迁青少年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一是配齐配全教育资源。在安置点附近配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全程教育资源,新建3所学校,充分保障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大力落实教育补助相关政策,杜绝发生因贫辍学情况。2022年至今,14716人次搬迁困难学生获发放生活补助559.86万元;3663人次获雨露计划职业学历教育补助549.45万元。二是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周边学校开设长鼓舞、瑶绣、铃鼓舞、篆刻、打陀螺等课程,有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桂区民族学校打造的“民族手工艺文化传承特色实验室”案例内容入选了《自治区中小学创新特色优秀案例资源集》向全区以及全国推广,平桂区文华学校荣获自治区教育厅第一批自治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三是搭建各族青少年交融平台。在安置点创建“儿童之家”、“广西青空间”等活动场所,组织巾帼志愿者、在校大学生等开展寒暑假作业辅导、安全防护教育、心理疏导等公益活动80多场(次),开设美术、书法等公益课共100多节,覆盖各族搬迁青少年9500多人次。通过举办儿童书画比赛、演讲比赛、六一儿童节亲子游园等活动,让各族搬迁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在实践中体会民族精神、感悟传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
五、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各族搬迁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营造浓厚氛围,促进各族搬迁群众思想融通。打造同心文化广场,设置“民族文化长廊”,进行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累计悬挂横幅30余条、张贴标语40余条、设置宣传栏10版,网格化发放宣传单4000多份。开展“社区民族文化讲堂”“党员讲红色故事”等活动,讲清楚移民搬迁的由来与成效,讲清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政策,不断强化“五个认同”意识。二是搭建节庆联谊平台,促进各族搬迁群众情感融合。通过开展平桂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届社区文化节、“潮聚三月三 和谐在平桂”社区文艺汇演、“中华民族一家亲 粽叶飘香端午情”等富有中华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让各族搬迁群众亲身参与包粽子大赛、才艺展示、拔河比赛等有奖活动,充分感受安置点大家庭的温暖,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三是动员社会力量,促进各族搬迁群众心理融入。搬迁是手段,安居才是初衷。为创造各族搬迁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实施“石榴花红映平桂 百企百村铸共识”举措,积极动员61家爱心企业和个人助力“安居”工程。累计收到慈善捐款155万元,捐赠物资(沙1290立方、水泥650吨)约44万元,捐赠人力约300万元,共计近500万元,解决了320多户困难搬迁户的住房装修问题,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家园。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