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扶绥县将推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向发力、同频共振,走出二者紧密融合的新路径。
助推经济发展,夯实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一是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写好乡村特色产业文章,着力塑造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新优势,逐步形成以甘蔗为主导,澳洲坚果、生猪、鸡蛋、牛羊、鳗鱼等N个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动能,助推扶绥县2023年获评首批“全国农业现代化现行县”。二是“夜经济”释放消费活力。建设广纳路夜经济特色街区——扶绥星光集市、烟火风情街、天晟--美福随文创市集、空港休闲美食城、中都·夜肆等集文化、餐饮、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让夜间烟火气激活消费潜力。项目运营以来,共入驻市场主体380多户,带动本地群众就业2400多人,产生年经济收益超3亿元。三是非公经济健康发展。从招商、签约到注册、建设、投产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破解要素瓶颈赋能企业发展。创新“书记县长客商接待日活动”“书记县长上门服务日”“我听企业家说”等活动,聚焦为企服务解难题。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服务库内企业成长档案,共推动县内3家企业通过专利质押方式累计获得3550万元贷款,为企业发展拓宽融资新渠道,不断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彰显人民至上,凝聚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一是党建引领“定方向”。升级网格化管理,全县划分200多个网格,配备网格员2000多名,将民族事务治理融入党建网、平安建设网、基层警务网等,实现“多网合一”,推动治理法治化、社会化、精细化。以重要节日为契机,推动主题党日、支部学习等党组织活动与群团组织各类特色活动联办,有效提升党组织带动群团、凝聚群众的能力。二是德治教化“正风气”。突出典型引路,每年评选出70多户“七个好家庭”、20多户“最美家庭”,推动乡村德治向纵深发展。找准本土民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契合点,着力打造“文化墙”,直观弘扬崇德向善美德。设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推行积分制管理,建构乡村德治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各族群众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便民服务“出新招”。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站和民族之家,在办理证件、就业咨询、困难救助、政策宣传等方面,推动服务精准有效。推进扶绥县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形成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模式,中心揭牌成立以来,接待群众500多人次。建立退役军人、大学生、爱心协会志愿者等10多支多元社会治理志愿服务队300多人,延伸民族事务治理末梢。
坚持文化共融,建设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家园。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和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成功打造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成3个试点教学班、2个非遗展示厅、20多个非遗就业车间等,积极开展非遗展演、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根脉。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精心组织等“校园文化艺术节”“壮美大课间”“壮族三月三”等校园文化活动,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二是打造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和民俗资源,建成一批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教育实践基地、主题公园、文化长廊和同心文化载体等,把中华文化融入街区建设、景点打造,400多个“红石榴书屋”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精神粮仓”,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阵地更加牢固。三是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每年认真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等60多场次,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厚植传承底蕴。年均创作书画、舞蹈、小品等各类文艺作品100多件,促进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精耕细作文化品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绘画、摄影展、好故事征集等活动,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