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贺州市“三举措”全面构筑搬迁群众幸福家园

2024-03-08 16:06     来源:贺州市民宗委:李积埔,市生态移民发展中心     作者:麦荣莲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十三五”期间,贺州市共建设完成25个安置点,妥善安置包含了壮、汉、瑶、苗等8个民族6万余名群众。近年来,贺州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战略深度结合,有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嵌式融合发展,有效推动共同富裕。20236月,贺州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典范。

一、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互嵌融合。贺州市着力提升安置社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资源均衡分布。一是教育布局优化,教育硬实力全面提升。在规划建设安置小区的同时,充分考虑教育资源的配置,小区建设项目与配套学校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截至目前,全市移民安置小区共有义务教育学校52所,覆盖全市25个安置小区,总共投入约15亿元用于新建或扩建学校,为安置小区随迁子女提供义务教育学位约23985个,配备幼儿园41个,学前教育学位约8400个,2023年度安排搬迁户子女7049人顺利入学。如平桂区文华社区附近配套幼儿园、文华学校、民族学校和平桂高中等,满足搬迁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15年普通教育就学需求。二是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基层医疗服务短板得以补齐。全市25个集中安置小区中,利用原有医疗机构38所(其中卫生室20所、卫生院18所),新建或改扩建医疗机构14所(其中新建卫生室11所,新建卫生院3所),医疗机构已配套完善,覆盖率100%。医疗服务有保障,满足搬迁群众就医需求。三是公共服务效能提升,幸福感显著增强。通过在25个安置小区设立物业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等“九个中心”,在各个安置小区构建起全方位、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确保“事有人管、活有人干、难有人帮”的管理服务机制,切实提升了搬迁群众的生活幸福感。

二、拓宽就业创业路径,推动经济互嵌发展。贺州市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围绕安置区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15分钟就业圈”,提高岗位与搬迁劳动力的匹配度。一是现代设施农业蓬勃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引导园区企业主动开发一批蔬菜种植、采摘管护、清洗装运等易上手、门槛低的就业岗位,每日可固定安排务工人数300多人,有效吸纳易地搬迁妇女、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等群体就近务工。二是环城轻工业圈成型,带动就业岗位激增。在文华社区1公里范围内培育黄金珠宝、大数据、服装、美妆、电商直播等新兴产业,强化产业协同推动就业协同。目前仅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就已经聚集近百家企业,可提供制模、镶嵌、磨打、直营门店销售等就业岗位3000多个。三是服务业态全面激活,新增就业岗位丰富。文华社区依托大型商务酒店、电商直播选品中心等新建大型项目,辐射带动周边餐饮、住宿、超市、休闲等行业个体工商户2100多户,新增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岗位600多个。

三、共筑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文化互嵌传承。贺州市秉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原则,尊重并保护各民族搬迁群众的文化传统,做到“搬人”与“搬文化”并重。一是借助传统节日平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结合“春节”、“三月三”、“端午节”等节庆日子,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如昭平县春节期间在安置点举报“构建和谐社区,共筑暖心家园”文艺演出;平桂区多部门联合在安置社区开展“潮聚三月三·和谐在平桂”社区文艺汇演暨游园活动;在钟山县圆梦社区举办“粽”享欢乐·送爱到家“社区邻里守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二是注重传统文化保护,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成功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届社区文化节22个小区2万余人参与,有力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共享以及保护传承;八步区贺街镇临贺社区在小区内建设“团结亭”与“友爱亭”,不定期开展二胡表演、山歌齐唱等民俗活动,同时依托各安置点青少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固定阵地场所,开展“书香飘八桂 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三是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教学,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如平桂区建成9年制民族学校和文华学校民族班,开设“瑶绣”、“长竹舞”、瑶族童声合唱等民族特色教学,从娃娃抓起,有效推进搬迁群众的民族文化传承;八步区临贺社区积极开展《瑶绣服饰》制作技艺传习活动、手工剪纸、手抄报、义写对联等团结互助的友爱活动,增进了邻里感情、增强小区居民凝聚力,使民族精神在新的家园中生生不息。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