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德保县探索“三三三”模式 推动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

2024-07-09 17:30     来源:德保县民宗局     作者:黄艳霞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年来,德保县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有效路径,通过实施乡村规划师培育、乡村“点线面”联动示范建设、乡村基础建设保障的“三步走”战略,推动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不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培育“三支队伍”,引领乡村面貌新变化

一是组建乡贤乡村规划师队伍。创建以退役老兵、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为班底,经济能人、村大学生成员为补充的“4+N”乡贤队伍新模式,充分利用乡贤了解地方故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优势,大力挖掘地方人文地理特点,充分融入到“一村一品牌”的乡村建设中,制定出各具特色村规村约、家训、村级自治规章,指导规划符合地方村寨特点文化长廊、广场、“一户一景”等,推动本土特色产业发展,完善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措施。同时积极利用自身优势,破解乡村建设难题。全县186个村社区基本实现一村一乡贤“规划师”队伍,为推动乡村建设做出贡献。二是组建志愿者乡村规划师队伍。定期组织在职干部职工、农村经纪能人、能工巧匠、农民企业家、村屯干部、回乡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知识分子、社会青年、在校大学生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成和用好乡村建设顾问志愿者人才库,多渠道、全方面深入群众收集意见、建议,围绕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符号,力求做到老旧“一砖一瓦”均能合理利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宜居、美丽的生活环境,推动民族元素在乡村振兴计划中焕发新生。三是发挥专业乡村规划师作用。聚焦群众关心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领域,落实落细农民建房切身需求和人居环境切身感受,提供规划设计“标准套餐”,在乡村规划引领下,因地制宜、突出乡村资源禀赋,采取升级改造、配套建设、规划新建等方式,在全县12个乡(镇)建设一批集同心廊亭、群众健身设施和口袋公园等配套设施的微长廊、微凉亭、微广场等“同心文化载体”,将“规划图”转化为切切实实服务乡村振兴,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致富图”。

二、推进“三个示范”,突显乡村建设新风采

一是做足“点”的示范。制定出台“一户一景”工程建设奖补办法,成立工作专班到外地学习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广泛动员,科学规划,分户指导,打造出德保县足荣镇老坡村、城关镇那温村等一批“一户一景”独有格局的“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村寨,为美丽乡村提档升级。通过“桂惠贷”小额信贷等方式,创新发展庭院经济。目前,群众自主发展庭院特色种养,民间技艺,微庄园休闲旅游等庭院项目30家,辐射带动10余家瑶族服饰店发展刺绣产业。二是做足“线”的示范。以“党建”为抓手,以“政策”为推手,坚持在整治上下功夫,破解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性不高难题。印发《德保县2023年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示范村创建工作方案》,举办乡村建设现场会等措施,提升群众整治人居环境思想意识,调动各族群众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以足荣镇为示范乡(镇),全县推进25个示范村建设。三是做足“面”的示范。制定出台《德保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措施》,以特色民居保护和改造为重点,坚持“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文化”理念,将栏杆、瓦片等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之中,着力打造一批民居有特色、民族文化浓、基础设施全、服务功能强、生态环境好的民族特色村寨。目前,全县获命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广西民族特色村寨”3个。

三、强化“三个支撑”,助推乡村建设新发展

一是文化赋魂。以宣传氛围营造、组织主题活动、推动村民自治、选树先进典型、宣传推广经验等“五项行动”为统领,围绕南路壮剧、壮族山歌舞蹈等民族特色文化内容,结合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方针,创作出一批高质量、接地气的舞台艺术作品,通过常态化开展文化进万家暨戏曲进乡村文艺巡演、“百场文艺演出大家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将“壮”文化送进基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满意度。二是强产业赋能。以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为抓手,依托那温村自然优势,进行乡村建设规划,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民入股等形式发展乡村旅游与产业建设,让农民变成股东,成立那温旅游专业合作社、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改造并展示墙绘民居、稻田画与花海等特色景观,发展油茶套种百香果产业,成功将产业发展、生态资源利用、旅游开发与特色村寨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探索出全新的“村寨+旅游+产业”的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出具有壮家特色的七彩那温乡村旅游品牌。三是推建设赋新。发挥基层党支部引领带动作用,以春节、“三月三”等传统节假日为契机,由党支部组织青年返乡群众在翻新村级公共设施建设、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修建公共文化场所等活动筹资出力。同时组织网格员充分调动结对群众自发进行自家门前屋后、公共场所的绿化美化,群策群力,打造全民共建共享格局。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