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河池市“四聚焦”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4-09-04 17:25     来源:河池市民宗委     作者:蓝芳良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年来,河池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守护好森林、江河、湖泊、湿地等宝贵财富,加大长寿文化、刘三姐文化、丝绸文化、铜鼓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等保护力度,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新业态,高质量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聚焦全域化抓好谋划布局,不断健全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从战略层面对文旅产业发展进行谋划部署,深入实施“文化润景”“景区焕新”“串珠成链”三大工程,着眼旅游全景化、全时段、全覆盖,把河池山脉、水脉、文脉变成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点有风情、线有风景、面有风光”的文旅空间,不断满足游客差异化、多元化需求。一是提升山水游。山水是河池发展文化旅游最大的优势所在。全市立足秀美的山水风光,布局谋篇,点线结合,连片成面,打造展现河池山水之秀、生态之美的精品旅游路线,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今年“五一”假期,河池作为全国最受欢迎的小众旅游目的地迅速火爆“出圈”。二是发展康养游。充分利用“长寿巴马”品牌优势,围绕养心、养身、养性、养神、养老,推出高质量的森林康养、温泉康养、运动康养、民俗康养产品业态,形成多样化、高品质、全周期的康养旅游产品体系,吸引游客住下来、深体验、养身心,推动河池旅游由单一景区景点的观光旅游向融合大健康的康养旅游转变。三是开发研学游。今年暑期,研学市场持续升温,研学游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研学旅行成为学校之外的“有趣课堂”。河池利用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农耕文化、深厚的红色底蕴以及多彩的民俗非遗,推出既呈现河池文化特色,又受学生欢迎且兼具教育价值的研学产品,成为研学游的理想目的地。四是挖掘民俗游。深入推进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建设,充分挖掘壮族、瑶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价值,千方百计讲好刘三姐的故事、广西狼兵等传奇故事,围绕重大节假日持续开展文体活动,让民俗文化产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提升河池民俗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

二、聚焦多样化升级产业业态,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体验场景

围绕“从文化进去,从旅游出来,从旅游进去,从生活出来”,通过将旅游目的地的空间、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沉浸感、体验性、互动性,便于新媒体等媒介进行传播的场域和情境,更好满足游客从“看”到“玩”的全方位需求。一是拓展景区新业态。立足全市37家国家4A级以上景区,强化创新求变思维,推动旅游景区在服务、管理、设施等方面全面提升,鼓励景区通过数字创意、展览展示、演艺生产等多领域合作发力,将新技术、新模式与游线、景区公共空间相结合,创新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文旅融合新业态、新场景,推动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单一业态向复合业态转型、文化类向综合体验类转型。二是丰富文化新体验。积极发展“演出+旅游”新业态,鼓励支持举办南丹“水田派对”、巴马“洞穴音乐会”,常态化举办音乐节,打造“原生态”演艺娱乐品牌。融合“节庆+旅游”,打造全年、全季的节庆活动体系,精心培育一批网红地标、打卡胜地,力求让“小众旅游”出圈,升级为“精品旅游”。三是打造消费新场景。充分发展“味蕾游”,借鉴“宜州之夜”“南丹美食节”经验,支持开展特色餐饮促消费活动,挖掘河池名菜、名小吃、名厨、名店,打造更多特色美食街、美食城、美食打卡地。积极拓展早餐、早市、早游等新场景,培育夜食、夜购、夜娱、夜展、夜秀、夜读、夜健等夜间消费业态,让游客争相感受人间烟火气和河池的“热辣滚烫”。四是强化产业新融合。做好“旅游+文化”,深挖长寿文化、刘三姐文化、铜鼓文化、丝绸文化四个世界级文化旅游IP,办好以铜鼓山歌艺术节为代表的民族节庆活动,更好推动文化IP和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做好“旅游+科技”,加快培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文化、艺术、科技、创投等新质生产力,重点实施宜州刘三姐歌谣文化动漫化、智能化工程,建设刘三姐动漫数字体验中心。做好“旅游+农业”,围绕乡村旅游,推动田园综合体规范运营,大力发展田园观光、民俗展示、农趣体验等业态,打造差异化、多样化的精品旅游线路,探索林文旅、牧文旅、渔文旅等新兴模式,让游客在真山真水中回味乡愁。做好“旅游+体育”,围绕“跟着赛事去旅行”,积极申报精品线路和精品赛事,丰富体育赛事供给,形成“体旅融合”新模式。2条路线入选广西暑期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做好“旅游+低空经济”,以低空观光旅游和验证测试飞行为特点,以培育发展低空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愿景,统筹推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装备制造、低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建全区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市。

三、聚焦常态化开展宣传推介,不断推动文化旅游爆款出圈

坚持内容侧与传播侧双向发力,挖掘区域资源和比较优势,加强创意策划,运用自媒体联动,传统手段与数智技术协同,焕新方式、放大声量,以产品创新、业态创新、运营创新赢得出圈效应,把网上的‘流量’真正转换为‘客流量’。一是推动对外合作“引流”。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认真学习借鉴泰国发展医疗康养产业的经验做法,积极“引进来”,助力大健康产业全面发展。深化黔桂跨省(区)产业联动,围绕“天字号旅游目的地”,推进天峨、南丹、巴马、凤山、环江与荔波、平塘等地合作,促进旅游企业资源共享、线路共建、品牌共推。加强粤港澳、长三角、大西南等重点客源地宣传推广,有针对性组织全方位推介、创新便利化措施,依托旅游联盟、景区联盟持续拓展客源市场,推动“引客入河”不断实现新突破。二是推动文创合作“出圈”。联合高校、研究机构、大型文创公司开展文化保护传承和文旅产品设计研发,增强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打造现象级“出圈”作品。推进文旅品牌创建行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大力拓展“白+黑”消费场景,创新农文旅、文商旅、文体旅融合方式,打造更多彰显“文化味+烟火气”、河池辨识度鲜明的爆款产品。精心培育“养生·寿乡避暑之旅”“寻秘·慢行山海之旅”“乐居·民宿体验之旅”“牧野·乡村休闲之旅”等主题线路,推动河池文旅长期成为“顶流”。三是推动媒体合作“涨粉”。用足用好抖音、快手、微信、小红书、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矩阵,提升河池文旅的关注度、曝光率,把“全国最受欢迎小众旅游目的地”品牌叫响全网、推向全国。各级文广体旅部门要加强与市融媒体中心的合作,建立健全一体化宣传推广体系,以文旅不断增长的“粉丝数”助力提升城市形象的“能见度”。

四、聚焦品质化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文化旅游服务功能

切实从游客体验出发,以特色化、定制化的服务能力,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确保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愿意再来,真正实现“打卡”变“刷卡”“流量”变“留量”。一是提升旅游业标准化建设水平。提升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加强旅游导览标识系统、游客中心、宾馆饭店、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文化和旅游领域设备更新,更好支撑旅游业品质化发展。二是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充分发挥高铁站的交通枢纽功能,提升河池旅游交通的可进入性和舒适性;完善旅游交通保障,改造提升景区联通道路的,解决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旅游班车和自驾车的便捷性,做好重点时段重点景区的疏导分流工作。三是提升文旅市场监管服务水平。持续抓牢安全生产和文旅市场监管,压实各方责任,推动落实安全生产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确保行业市场安全。加强行业自律,强化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及时处理好游客投诉问题,用高水准的服务让“头回客”转化为“回头客”。建立健全舆情监测和迅速响应机制,及时妥善处理舆情。四是提升文旅智能化水平。结合“智慧文旅”建设推动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着力推动“一键游广西”工作,并做好平台后期管理运行维护,不断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及时更新数据和文旅动态,让“一部手机就能游河池”更贴心、更省心、更便捷、更智能。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