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东兰县武篆镇创新基层治理方式 共建共享平安家园

2024-12-06 17:05     来源:东兰县民宗局     作者:韦祖建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年来,东兰县武篆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推出“5+4+3+2”工作模式,将“共耕理念”与“枫桥经验”结合起来,扎实推进边疆稳定平安家园建设。先后获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双语学习特色村镇、辖区东里村获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五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是以政治为引领,强化党建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坚持党建引领,全镇34个农村基层党组织、近1000名农村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主题党日、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以法治为保障,营造公平公正的民族和谐环境。常态化引入 “拔哥”流动法庭,强化“一村一法官、一警员、一顾问”作用,先后邀请自治区党委宣讲团、武汉大学博士生宣讲团等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宣讲活动。通过加强对各族群众的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三是以自治为基础,激发各民族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把 “一约四会” 当抓手,持续深化党支部主导、理事会实施、党员带头、村民广泛参与的工作方式,鼓励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通过村民自治,让各族群众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共同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促进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四是以德治为支撑,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明乡风。进一步治理大操大办、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促进各族群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五是以智治为平台,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与民族交流效率。建立“互联网 + 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通过网格工作微信群,发布工作要求,及时收集各族群众需求信息,全面发挥物防技防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各民族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四大”行动助推和美乡村建设,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一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打造宜居乡村环境。2021年以来,先后争取到中央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财政衔接资金1.5亿元、粤桂帮扶资金994.81万元,撬动社会资金1.8亿元,完成“红色甜源”田园综合体展示中心40个项目、5个村级服务中心、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和民房风貌提升393 栋、村屯道路升级改造17500平方米。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乡村的整体面貌,为各族群众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二是开展美化亮化绿化提升行动,提升乡村品质。持续开展三清三拆、“脏、乱、差”环境整治、垃圾处理等工作。全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完成各村路灯安装2000多盏,绿化空地 32块、美化文化墙16面,受益群众2.3万人。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重点将那烈村、巴学村、东里村等三个村分别打造成精品村、示范村、提升村,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是开展先进示范评比行动,树立民族和谐榜样。全面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最美系列”等评选活动,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向善而行。2021年以来,全镇有30个家庭获评县级以上“星级文明户”。通过先进示范评比活动,树立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榜样,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四是弘扬拔哥故里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夯实乡村红色文化根基。持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谋划修复中共东兰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室、红七军兵工厂等多个革命遗址遗迹,打造新的红色教育基地。先后有 6个村获命名市级“红军村”,巴学村入选自治区级五星“国旗工程”村。

“三项”机制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一是推行积分管理新模式,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动力。结合“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新打造推行“红色积分制”志愿服务品牌,将环境整治、三大纠纷、征地拆迁、移风易俗、遵规守纪、知信守信、发展生产等乡村建设痛点难点纳入评分范畴,对所有农户进行打分评分,形成“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正向激励模式,鼓励各族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共同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二是推进便民服务机制,提升民族群众满意度。建立镇村干部和村民理事会“接访日”制度,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下沉村民“家门口”,实行“群众单点、镇村干部办理、村民组织协同”的便民服务机制,实现供需高效对接、问题快速办结,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增强各族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三是推广“三共”群众协商议事工作法,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将“共耕理念”与“枫桥经验”结合起来,探索“共商、共议、共评”“三共”群众协商议事工作法,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于无形、止争在村屯。“三共”群众协商议事工作法入围2023年中央政法委组织召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上海片区研讨会并作经验交流,东里村被评为全区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单位。

“两化”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是“信息化”建设赋能乡村治理,促进民族交流与合作。通过“互联网+”治理的模式,加大信息化建设,打造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的基层治理平台。近年来,突出以街道、中和村、江平村、东里村“安居乡村,百姓天网”建设为重点,在辖区十五个村都建立了综治视联系统,推进全镇技防项目建设。目前,接入武篆派出所各类视频监控1000多台。通过建立综治视联系统,加强对乡村的安全管理,为各族群众创造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二是现代化建设赋能乡村治理,提升民族治理效能。通过“有事好商量”视频会议系统和微信视频功能,实现村与镇、村与农户隔空协商议事。各村在土地流转协商议事会上,通过微信和协商议事视频会议系统,成功连线有土地流转想法的在外务工村民流转土地近千亩。现代化建设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实现各族群众之间的远程协商议事,共同推动乡村发展。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