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隆安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紧扣“校园、农村、网络”三个矩阵,以精彩纷呈、富有特色的文化建设赋能民族团结工作,厚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沃土,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以校园为“发源地”,播撒民族团结“石榴籽”
隆安县把学生的培根铸魂放在育人第一位,致力于培养“五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校常抓不懈地把美德美育润心教育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让祖国的“石榴籽”生根发芽。常设各具特色的“德育沁润行动”,包括“书法成长课堂”“音乐舞蹈小分队”“美术分享课堂”等,寓美育沁润心灵;开展“开学第一课”“国旗下讲话”以及重大集会进行主题宣讲等“思政大课”,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文化校园建设独树一帜,校道、走廊、教室、办公室、功能室、图书阅览室、学生食堂、景观区等赋予正能量的文化元素,无不彰显文化的力量,让学生如春风化雨、滋养心智;宣传、文联、文体及公安、司法等各部门纷纷送服务进校,或开专题教育讲座,或军训,或为学生进行健康检查,为孩子们养成良好品德,共同撑起一片蓝天。比如,隆安中学开办了“那”文化、“王阳明与隆安学宫”、“榜山文塔与隆安中学”等历史知识主题讲座,让学生在读懂学校、读懂历史的同时,增强爱国爱家爱学校的情怀,学校获得“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称号,高考成绩以每年净增近100个一本的速度实现跃升,实现隆安教育跨越式突破。
二、以农村为“主阵地”,浇灌民族团结“石榴花”
隆安系王阳明建议置县之一,也是“中国那文化之乡”,历史悠久,稻作文化资源丰富。广阔农村是文化凝心聚力的“主阵地”“主舞台”。隆安县充分挖掘和用好娅怀洞、大龙潭、稻草龙、更丹女织、壮族排歌等“那”文化资源,开展“非遗进基层”系列活动,让群众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用好隆安特别支委、“七一”公园、沈静斋烈士墓等红色资源,强化红色教育;组织开展文化“五进”(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村屯、进景区)送文化下乡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坎里;开展“潮起·三月三”、端午节龙舟比赛等品牌文体活动,《“那”里的三月三》《那就是幸福》《踏歌起舞庆丰收》等一批原创歌曲、舞蹈,深受群众喜爱;每年春节前多部门开展“给乡亲迎福送春联”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比如,震东社区打造了“文明实践+爱心驿站”新路径,成立文艺志愿服务之家,充分利用9个中心场所,开展多彩文化活动,为安置区融入、治理等后续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2024年以来,全县共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文化活动达160多场次,惠及群众3.1多万名群众,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
三、以网络为“新高地”,结出民族团结“石榴果”。
紧跟时代,用好“网上隆安”的网络力量,加强宣传引导,凝心铸魂。办好“隆安融媒体”官方平台,多形式、多角度、全过程地讲好隆安故事,传播正能量;2023年起,开设“隆安文艺”网络文艺专栏,链接到“广西云——隆安”客户端,年发表文艺作品近700篇(件),通过网络传播着爱的能量和美的期盼,讲述着独具隆安特色的民俗作品,《隆安城》《悠悠岁月说那桐》《隆安拱阁楼的前世今生》《雁江古镇》等一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隆安发布”“隆安普法”“隆安青年”“隆安文化馆”等部门公众号联动发力,深受人们喜爱。“小梁送工”就业服务项目等大放异彩,民族团结的骄人成果纷纷在“指尖上”喜获丰收。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