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防城港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坚定不移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主线,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底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之路上稳步迈进,全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切实做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防城港市拥有海洋文化、边关文化、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丰富文化资源,其 “边、山、海、民(俗)” 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魅力。全市现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7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自治区级项目18项、市级项目15项、县级项目51项;国家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传承人11人、市级传承人23人、县级传承人74人,以及大量像上思舞鹿、大板瑶阿波节、防城彩石雕刻技艺等一大批优秀民俗活动和传统技艺。
一、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法规。
一是塑造文化传承新格局。防城港市全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高地,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长效机制,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关键环节。同时,把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步部署、协同推进,保障政府对民族文化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与项目实施,为民族文化发展筑牢坚实基础。二是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先后印发《防城港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防城港市国门文化带建设实施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常态化开展全市公共文化领域调研与检查工作,并将其纳入政府绩效目标管理体系,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强化文化阵地管理与使用效能,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与水平,使文化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三是搭建非遗传承新平台。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平台建设,精心制定《“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 规划纲要》与《防城港市 “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 实施方案》,高标准推进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如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基地,不仅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还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更广泛传播;京族哈节传承基地,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传承和弘扬了京族的传统文化;大板瑶服饰传承基地,展现了瑶族人民丰富的刺绣文化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民族服饰技艺。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 30 个,其中自治区级平台 27 个,市级及以下平台 3 个,有力地支撑了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四是举办大型文体盛会。连年盛大举办 “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 系列活动,活动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吸引了央视、人民网、凤凰卫视、BBC 等十余家海内外主流媒体聚焦防城港市民族文化,引发广泛社会反响。同时,持续举办 “中国文化遗产日”“5・18 国际博物馆日”“5・19 中国旅游日”“5・23 广西全民艺术普及月” 等系列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元素融入场馆日常讲解。例如,在博物馆的讲解中,加入了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文化的故事,让各民族游客亲身领略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感受文化交融的力量。
二、加强民族文化宣传教育,丰富活动形式。
一是传承薪火,文化育人。深入大、中、小学校园,开设京族独弦琴、茅岭采茶戏、中国书法、民族舞蹈等特色文化课程,各非遗传承基地精心制定年度传承教学计划,并将非遗项目融入教学课本。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剪纸、上思虽蕾、壮族打陀螺等非遗文化,让各族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非遗文化的熏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例如,东兴市与广西艺术学院社会艺术考级委员会合作,将京族独弦琴艺术培训基地设为考级定点单位,并于2015年编制出版京族独弦琴艺术定级书,推动了该艺术培训基地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了学员弹奏技艺的评定标准,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独弦琴演奏人才。二是文化惠民,直播赋能。借助融媒体直播平台,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新路径,充分发挥视频和直播的优势,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截至目前,在抖音等平台上,已有10多位防城港市非遗项目传承人通过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非遗文化魅力。其中,京族独弦琴艺术自治区级传承人赵霞在抖音平台持续进行京族独弦琴弹唱直播,吸引超 51.6万粉丝关注,2024年月均直播8场,其人气最高的一条短视频点赞量超 30万,单个视频浏览量突破1000万,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了京族独弦琴艺术这项国家级非遗,成为非遗传承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成功范例。三是文化交流,互鉴交融。举办京族哈节、中越足球友谊赛、中越(东兴——芒街)北仑河界河边民大联欢等文体活动,打造中国(广西)——东盟青年手拉手等青年交流平台,每年举办五洲筑梦——海外华侨华人防城港联谊大会,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东兴市氵万尾村入选全国“四季村晚”中的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为契机,大力组织开展跨国“村晚”活动,成功打造8个跨国“村晚”推广示范点。与百色市、崇左市以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共同举办桂滇五边境市(州)2022年“边疆人民心向党”艺术联展首展活动,全方位展现民族团结的和谐画卷,促进了区域间文化交流与融合发展。此外,2023年3月,防城港市文化广电旅游和体育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接力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绘美八桂” 广西民族绘本画展,通过精美的绘本作品,全方位展现民族团结进步场景,生动讲述广西本土民族故事。四是精品创作,绽放光彩。持续发力打造群众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拓展群众文化的深度与广度,一批优秀民族艺术作品在省级以上赛事中屡获佳绩。在演奏领域,京族民歌独弦琴伴奏《过桥风吹》屡获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奖项,在飘逸多姿的京族服饰与悠扬婉转的独弦琴声中将京族流传百年的“哈哥”与“哈妹”的爱情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舞台剧方面,防城港市首部原创现代京族舞剧《京岛情海》在南宁成功上演,入选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2022—2024年)首批扶持项目;文学创作方面,儿童文学作品《举起我的梦想》入选广西优秀文学作品戏剧影视转化计划推荐榜单;讲述一位京族妈妈带着年轻漂亮的京族姑娘们掌灯入海、载渔而归的舞蹈作品《虾仔虾》斩获广西最高文艺奖 —— 铜鼓奖,充分彰显了防城港市民族文化艺术创作的活力与底蕴。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出台《防城港市城市品质提升实施方案》,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改造提升以及城区民俗文化活动的常态化举办,让民族文化、革命文化、戏曲文化等文化元素更加可观、可感、可触。比如,对东兴市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建筑风格,同时融入了现代文化元素,使其成为了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特色街区。同时,着力打造国门文化阵地,在边境线 0—20 公里范围内,以行政村为依托,建成了国门文化大院、京族三岛、簕山古渔村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基地,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格局,实现文化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二是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全市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与本地配套资金支持,先后建成京族民歌传习基地展示中心、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各类非遗保护工作平台29个。充分发挥东兴市竹山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入选“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力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 “防城港样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市共建设 83 家主题公园和同心文化载体精品景区,命名 57 个“公共文化服务 + 非遗保护 + 民族团结进步”三位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承基地,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三是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先后建成国门文化视窗、农家读书角等一系列基层文化阵地设施,通过配备丰富的图书和电子阅读设备,为村民提供了便捷的阅读条件,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衡协调发展布局,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置率达到100%,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超过 98%,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实现 100%,确保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阵地全覆盖,让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不断提升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