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贺州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把有效落实“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作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进社区”的重要抓手,突出“融”的导向,围绕“五个家园”建设,打造以“133”工作模式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构建集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民族团结为一体的“全科网格”,推动各族群众由社区居住空间嵌入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密不可分的共同体。目前,全市共有社区5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有25个。
一、聚焦“一条主线”,把稳民族团结的“方向舵”。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区党建为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动融入社区党建大格局,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纳入党的建设。制定印发《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通知》,深入推动创建工作在社区落实落细见效。积极吸纳辖区单位、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等扩充社区大党委党建联建,建立互联互动纽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石榴籽”家园建设,创建工作由“社区主导”变为“社区引导”、“社区创建”变为“联盟共创”。强化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开展社区民族工作专题调研协商,集思广益,提高社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决策的科学性。目前,4个社区被命名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八步区临贺社区获命名为第五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二、聚焦“三个融入”,织牢民族团结“同心结”。一是空间融入促团结。把党的领导贯穿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和“一个党支部+一个指导员+一个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五方联动工作机制。注重部门联动机制,发挥组织、民宗、移民、妇联、文旅等部门在社区、易地搬迁安置点设立了“民族之家”、“青少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等功能室,成立法律援助中心,为各民族群众提供公共法律援助;组织相关单位到社区为群众进行免费理发、义诊、家电维修,为各族群众提供生活便利服务;开展“防溺水”应急救护走进社区讲座等,提高居民安全防范意识,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尊重,让社区、小区、物业“三家人”变为“一家亲”,实现各族群众生活融合、思想融合、感情融合、心理融合,促进“四个与共”理念不断深化、“五个认同”深入人心,营造“人人珍惜民族团结 人人爱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如:来自新疆的克艳·尼扎木到八步区创业,她与弟弟的儿子来到八步后,已经过了学校招生时间,小孩子没法上学,正当发愁时,八步区委统战部、民宗局与爱莲社区共同上门服务,为他们协调解决开业办证和学生就读问题,拉近了外来创业人员和当地干群之间的距离,促进社区融合、凝聚人心。二是文化融入促交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开展“党员讲红色故事”“携手新征程 奋进新时代 共谱民族情”社区职工演讲比赛、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演讲比赛“党的二十大宣讲”“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活动,引导社区各族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设家庭文明建设、好家风好家训宣传,开展“星级文明户”、“优秀楼长”“好婆婆”“好媳妇”“包粽子能手”等评选,引导各族群众在观念上、行为上“市民化”,凝聚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依托“我们的节日”,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等邻里学、邻里情、邻里帮、邻里和、邻里乐等活动。为各族群众互帮互助、交往交流搭建活动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广泛交流沟通的机会,拉近邻里感情,以文化认同凝聚民心,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共乐,在理想、情感、文化上更加团结和谐、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三是服务融入促和谐。压紧压实民族宗教三级网格两级责任,组建党员管理、矛盾调处、政策宣讲等志愿服务队伍,主动将易迁各族群众全部纳入社区管理,在全市16个800人以上的易迁安置点开设“农事城办”服务窗口,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采取直接办理、代办、领办等便民措施,帮助各族群众在安置区内办结所有事项,让群众亲身体验到热情、暖情的服务,真正让易迁各族群众搬得进家、找得到人、办得成事。广泛开展“送政策、送安全、送健康、送法律、送关怀、送文化”六送服务活动,真正把关心关爱送到各族群众身边,让各族群众享受贴心服务,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如:平桂区依托安置点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统一战线助力村卫生室提质升级行动、新联乡村振兴接力计划医疗服务志愿者行动、家庭医生签约宣传公众咨询会等活动,2024年文华社区卫生服务站签约居民户数4075户,总接诊3300多人次。
三、聚焦“三个深化”,促进民族团结“大交融”。一是“共居”,深化空间交融,打造互嵌式和谐家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公约、融入社区环境,强化社区以“共驻共建”形式,与脱贫家庭结成“暖心对子”,针对困难群众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还成立以辖区单位党员、离退休党员、公益性岗位人员、辖区居民、后盾单位为主的志愿者队伍,让困难居民及时得到帮扶救助,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二是“共学”,深化思想领航,凝聚互嵌式精神动力。充分发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等阵地功能,邀请道德模范、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开展革命历史、民族政策解读等宣传教育,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同时,推出适应城市居民“快节奏”生活的“文明夜班车”宣传方式,以“小、精、特”和“短、平、快”为特点,利用便携式投影设备在贺州灵峰大桥“网红夜市”、居民小区、村寨小广场等人流量大的地点停驻播放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法制教育、遵守公共秩序等文明新风宣传视频,铸牢民族团结、与党同心的思想根基。三是“共乐”,深化文化交流,培植互嵌式文明底蕴。坚持以增进文化认同为目标,开展“粽香端午·传承传统文化”“多彩非遗进社区”特色活动、“民族团结一家亲,敬老爱老暖重阳”主题活动、“潮聚三月三·和谐在八桂”主题集中性示范志愿服务等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元素,融入到居民日常休闲娱乐、文化生活中,不断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