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积极探索“党建+非遗+民族团结”工作模式,把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度融合,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注入“新侗能”。
党旗领航筑“堡垒”,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侗力”
“我们创作了簸箕农民画,并在党建指导员的建议下成立了三江农民画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通过产业化发展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三江县竹韵香溪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有限公司党支部党员杨应溪介绍。自2017年党支部成立至今成功举办了32期簸箕农民画创作免费培训班,吸引了当地众多三江农民画爱好者参与学习和制作簸箕农民画,先后带动100余名群众增收。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持续加强对发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的两新党组织指导,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通过采取党建联建、“一对一”结对帮扶等举措,从全县262名侗族大歌、多耶、三江农民画等非遗传承人中发展培养、择优吸纳65名成为党员,在侗族刺绣、三江农民画等领域组建4个党组织,并按照“1个机关党组织+1个非遗党组织+N名非遗传承人+”的结对帮带模式,从机关单位选派党建指导员深入非遗党组织指导发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成对子46对、培养出1560余名非遗爱好者,为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组织保证。
先锋引领育“新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新引擎”
“弹起琵琶唱起歌哎~唱一唱三江民族团结歌~石榴结籽抱成团哎~民族团结故事多啊故事多~”近日来,每当夜幕降临,在三江侗族自治县部分村寨的鼓楼里,都有很多侗族琵琶弹唱爱好者不约而同前往参加侗族琵琶歌免费培训班。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石妮妮告诉笔者,近三年来共组织非遗党员传承人开展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刺绣等免费教学公益培训班1200余场次,目前全县有能歌善舞、会吹拉弹唱的爱好者达4.5万余人。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通过建立“1个基层党组织+1个非遗党员传承人+N个非遗爱好者”结对共建“非遗课堂”模式,深入开展“非遗五进”特色教育活动。由基层党组织发动,非遗党员传承人牵头,利用“侗感党课”“鼓楼讲堂”“油茶坐夜”“风雨桥上画生活”等形式,组织非遗党员传承人进农村、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景区,为侗族大歌、耶歌、琵琶歌和三江农民画等非遗爱好者免费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打造47个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将其同步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既能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又让非遗保护与传承从“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多元协同挖“富矿”,为激活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潜力打开“新局面”
“近年来我参与了多次文旅推介会,展示的侗绣作品深受外地群众喜爱。”三江县清花锦绣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覃桂珍介绍。在三江县委的牵桥搭线下,党支部通过文旅推介会与多家各地企业签订合作订单,从而带动本地区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注重联动和活化本土非遗特色资源,多元探索“党建+非遗+景区+民族团结”新路径,精心组织走出侗寨,带领非遗党员传承人走进北京、湛江、重庆等地开展推介活动6场次,着力跨区域推动非遗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依托程阳八寨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江县城大侗寨景区,以举办侗族特色民俗节庆,带领群众开展侗族大歌、百家宴、琵琶歌、刺绣等非遗展演活动,并先后开发三江农民画、侗绣、吉祥花等侗族特色非遗文创产品15款,不断推动非遗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助力各民族群众相融相促。通过举办系列文旅推介会和特色民俗节庆,不仅让外地游客深切感受到三江的民族文化魅力和旅游发展潜力,更有利于各族群众对三江侗族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可,促进民族大团结。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