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州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实际突出“三个聚焦”,从基层治理、文化发展、产业发展方面多点发力,倾力打造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互融共促的高质量发展样板县。
一、聚焦“民族团结+文化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推动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打造“文化传承+民族节庆”品牌,开展壮族“三月三”、边关春龙节、侬峒节、大型天琴艺术展演等活动,2024年以来开展文化惠民演出40余场,惠及群众8万多人,线上线下参与活动人数累计700万人次。充分挖掘天琴艺术和壮锦,创作《红军阿哥我想对你说》《遇见壮乡》等一批民族艺术作品,以贴近群众生活的方式展现壮乡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推动研学教育品牌发展。深入推进“文化、旅游、教育”融合发展,打造“追忆红八军,传承龙州红”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教育品牌,融入中华文明、民俗、非遗等内容,让游客在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同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全县3000多名学生参加“红色+天琴非遗”讲堂。近年来,接待国内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团队100多场次,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三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扎实推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精心打造下冻镇板端屯、金龙镇板池屯等2个“广西民族特色村寨”,洞埠村、扶伦村等2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以及贯明村、双蒙村、逐卜村、四清村4个“兴边富民行动示范村”。
二、聚焦“民族团结+产业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一是实施“甘蔗致富”。建设甘蔗“双高”基地、高标准建设农田,全力推进蔗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现代农业发展。2023至2024年榨季共完成原料蔗入厂压榨236.15万吨,比上榨季增产13.68万吨,带动全县蔗农增收致富超15万人。二是实施“坚果致富”。构建“产业合伙人+本地企业+全国知名坚果企业+政府”的坚果产业发展路径,打造坚果种植、品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全年坚果产量可达1.8万吨以上,产值达7.2亿元,辐射带动3万多农户户均收入1.6万元左右。三是实施“养牛致富”。依托丰富的甘蔗尾叶等秸秆资源和养牛龙头企业,实施“万牛进农家”行动,创新“农户自投自养”和“村投民养”两个庭院养牛模式,目前累计发展肉牛养殖户100多户,新增养牛近6000头,辐射带动1000多户群众提高收入,带动农户实现增收2万元以上。四是实施“务工致富”。持续深化粤桂劳务协作,动员富余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2024年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75328人,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25931人。持续完善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机制,推进实施“归雁计划”工程,2024年全县共回引农、林、水、牧等行业返乡创业能人280人;加大国家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实施力度,2024年发放国家创业担保贷款26笔共1060万元。
三、聚焦“民族团结+基层治理”,建设边疆稳定平安家园。一是推进党建示范带建设。推进“先锋领航”基层党建标杆和“国门”党建精品示范带创建工作,打造“一红一绿一产业”“边贸经济+爱国主义教育+产业发展”等3条边境党建示范带,稳步推进边境G219国道和一级旅游大道沿线党建标杆点创建15个。二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村“两委”带头人、驻村工作队、返乡大学生等关键群体,将政治素质好、干事能力强、服务意识高的人员纳入“青年后备人才库”。培育和管理农村各领域“土专家”“田秀才”,将2500多名人才纳入“乡土人才库”。向乡村振兴重点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村(社区)择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90人。三是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实施“电视夜校+”解纷工作法,打造村级“一站式”矛调工作站。实行“电视夜校+‘把脉症结’‘诊疗断灶’‘疗效回访’”模式,实现了矛盾纠纷“源头预防、过程化解、末端治理”的良好效果。近年来,全县领导干部累计参加电视夜校并住村夜访1万多人次,解决1.3万多个矛盾纠纷,该工作法获评2023年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