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保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四个践行”持续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组织开展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交流活动,不断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走深走实。
一是践行“思想铸魂”,深植各族青少年共同体意识。强化思想引领,突出育人属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教学、团课队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各族青少年在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积极组织全县各族青少年广泛开展“重温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主题党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团日、“红领巾爱祖国,争做时代好少年”主题队日等主题活动60余次,努力把各族青少年培养成为有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效发挥革命烈士陵园、档案馆等红色阵地实践育人作用,“探寻革命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家国情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领巾校外红色研学活动30余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覆盖全县37所中小学校10000余人次,不断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在学习实践教育中传承红色革命基因、赓续革命精神血脉,厚植家国情怀。
二是践行“主题交流”,推动各族青少年交流多元化。切实把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创新举措和基础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交流活动全过程各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各族一家亲·同心创未来”“三地携手一家亲·共绘团结同心圆”“文化交融·手足情深”等各族青少年跨区域交流活动10余场次,举办“七彩星空 缘聚此夕”“一见‘青’心 甜蜜邂逅”等青年交友联谊活动5场次,有力推动各族青少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了解、凝聚共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民族团结故事、红色故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路“茶马古道”故事等为题材,举办“爱国主义教育讲故事”“民族团结故事我来讲”等故事分享会5期200余人参与,各族青少年以故事会友,共话团结佳话,有效增进了互相了解,加深了彼此友情,为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夯实了根基。
三是践行“实践活动”,迸发各族青少年青春新活力。坚持以宣传教育为基础、以交流活动为抓手、以实践担当为重点,鼓励开展各族青少年跨区域社会实践交流活动,为青少年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开展交流创造条件、提供指导,全方位、多领域为各族青少年提供交流平台。2024年以来,组织20余名学子前往深圳坪山区、邀请30余名深圳坪山区中青班学员到德保县开展跨区域双向交流研学活动,组织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北方民族大学等学校各族青少年到德保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0余次,组织100名来自省内外高校的大学生奔赴12个乡镇开展为期1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协调中南民族大学、坪山第二小学等学校深入各乡镇社区开展支教、送教、爱心助学等公益服务活动,引导全县团员青年积极参与春运“暖冬行动”、防汛抗旱、助力春耕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60余次,积极引导各族青少年在身体力行的火热实践中加深了解、拓宽视野、增长本领、增进认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体验更加真切、情感纽带更加牢固。
四是践行“语言双培”,联通各族青少年交流之桥梁。持续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利用课堂教学抓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教学,让各族青少年写好规范字,讲好普通话。持续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等活动,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同听一堂课”“同讲一席话”“同唱一首歌”系列活动32次,组织全县师生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26场次,举办汉字听写大赛28场次,3000余名各族青少年积极参赛,着力增强了全县师生及各族群众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积极稳妥推汉行壮双语教育教学工作,初步建立起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学校教育比较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汉壮双语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校“一条龙”的壮汉双语教育格局。目前,全县共有37所学校,其中汉壮双语实验学校14所,汉壮双语教师68名,不断提升全县各族人民语言文字水平,以语言相通促进各族青少年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切实搭建起各族青少年沟通交流的桥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