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贺州市持续深化“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2025-01-20 10:05     来源:贺州市民宗委     作者:赵金宾,李积埔,曾园园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2024年,贺州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关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作为主抓手,围绕“五个家园”建设,突出“融”的导向,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以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为突破点筑牢民族团结根基。在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石榴花”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扎根绽放。一是发挥课堂主阵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精品课程评选、“石榴籽小课堂”送教送学、“民族一家亲·共筑中国梦”同步课堂等活动,引领各校打造民族团结课堂,厚植各族师生家国情怀。学校结合实际,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课堂、活动、教研。二是开齐开足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严格落实《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课时要求,开齐开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小学高年级、初中民族团结教育不少于12课时。各学段按照《纲要》明确的主要教育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三是注重学科结合。采取学科知识结合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方法实施教育。各中小学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组织专题研讨,深入发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结合点,分解任务,落实内容。通过多样化课堂教学向各族学生传递民族团结、民族互助、社会和谐发展理念,引导各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意识。四是聚焦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积极营造弘扬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的氛围,在校园图书馆、教室、宿舍等场所展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内容的作品。如贺州市幼儿园、八步区城东实验小学、昭平仙回瑶族乡民族中学在教室、走廊、过道等张贴师生创作的有关56个民族风情、民族人物的绘画、摄影作品等。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讲座、报告会、开学第一课、知识竞赛、送教宣讲等方式融入民族团结主题,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宣传教育,传递校园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好故事,达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之效,构筑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校园。五是开展校地合作共育团结花。依托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建立各族青少年跨区域或区域内双向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办好省际间或跨区域间各族青少年学生主题夏(冬)令营活动。如2024年3月26日贺州市八步区实验小学与香港保良局志豪小学签订交流合作协议,两校师生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活动,通过文化互融互通,两地师生情谊得到进一步升华,建立了长期友好交流关系。如2024年7月15日由四会、富川两地团委主办的2024年粤桂协作(四会—富川)青少年科普军旅夏令营暨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开营仪式成功举行。来自两地的57名各族青少年参与活动,实现粤桂两地“城乡”教育资源互补融合发展,以点带面影响一批瑶族学生,成长一批瑶族青年。携手推进两地高质量发展,有效巩固两地交流合作成果。又如2024年7月29日至8月2日富川团委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组织17名富川籍高中生参加“2024年逐梦北京行”夏令营暨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据不完全统计,年内接待香港、澳门青少年交流团到贺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系列活动和非遗传承创新展演21场次,开展青少年交流研学活动160多场次,覆盖各族青少年20.5万余人次。目前,我市与边境结对的学校有7所,全市教育系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活动达7318场次,参与师生达423000人次。

二、以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为嵌入点促进全面融合。把落实“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作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进社区”的重要抓手,聚焦互嵌发展,推动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围绕“五个家园”建设,推动各族群众由社区居住空间嵌入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一是推动空间嵌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公约、融入社区环境,强化社区以“共驻共建”形式,与脱贫家庭结成“暖心对子”,针对困难群众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还成立以辖区单位党员、离退休党员、公益性岗位人员、辖区居民、后盾单位为主的志愿者队伍,让困难居民及时得到帮扶救助,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二是推动思想嵌入。强化社区党组织统筹功能,组织带动包抓共建单位党员干部、辖区各族群众着力在环境整治、服务保障、文化活动、平安创建等工作中下功夫,开展义务理发、健康义诊、理论宣讲等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活动,为打造区域统筹、项目融合、多方联动的互嵌式示范社区奠定良好基础。充分发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等阵地功能,邀请道德模范、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开展革命历史、民族政策解读等宣传教育,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三是推动文化嵌入。以增进文化认同为目标,开展“粽香端午·承传统文化”“多彩非遗进社区”特色活动、“民族团结一家亲,敬老爱老暖重阳”主题活动、“潮聚三月三·和谐在八桂”主题集中性示范志愿服务等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元素,融入到居民日常休闲娱乐、文化生活中,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四是推动服务嵌入。构建“零工小市场”发展机制,为社区和搬迁安置区各族群众提供岗位供求、招工用工登记等服务,帮助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引导各族群众移风易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促进各族居民更好融入社区。紧盯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合理设置社区党群服务大厅,打造有温度、有爱心、有特点的现代化党群服务中心和便民综合服务窗口,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绘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最大“同心圆”,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五是推动平台嵌入。为各族群众互帮互助、交往交流交融搭建活动平台,拉近邻里感情,以文化认同凝聚民心,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共乐,在理想、情感、文化上更加团结和谐、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在社区、移民安置区开展“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等邻里学、邻里情、邻里帮、邻里和、邻里乐等活动。年内,全市建设“同心文化载体”79个、“石榴同心工作室”45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全覆盖建设老年人服务中心和“儿童之家”25个,组织开展民族文化活动800多场次,覆盖各族干部群众20万余人。

三、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支撑点增进深度交融。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积极拓展“民族团结+文旅融合”新路径,深入挖掘贺州地域文化特色,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旅游景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求,提升贺州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强化宣传推广。在旅游宣传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挖掘文物古迹和旅游景区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为景区、民宿等旅游资源赋予“三交”新内涵,在县内景区设置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全方位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通过“旅游+赛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如2024年我市举办港澳青少年黄姚古镇马拉松同心跑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活动、“拳”力一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杯”全国拳击邀请赛、“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平桂区全民健身系列比赛,贺州市第二届青少年“体教融合杯”篮球赛等赛事。贺州市平桂区籍运动员2024年参加全国锦标赛获金牌3枚,银牌1枚,参加2024年广西青少年锦标赛获金牌22枚、银牌14枚、铜牌22枚。通过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凝聚社会力量,推动各族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二是注重业务培训。为提升导游员专业水平,举办2024年贺州市农村党员乡村休闲旅游专题示范培训班、组织企业和干部参加2024年全市第二批政务导游素质提升培训班共计12场次,培训骨干人员达1500余人次,提升导游对旅游政策法规、服务技能、民族文化知识等多个领域的了解。举办10期景区讲解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文化、旅游、民族等各种基本情况,共培训1100余人次。三是规范讲解内容。对全市旅游景点导游词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角度进行规范完善,组建了由文化学者、语言专家、资深导游组成的讲解词审核团队,对区内各景区景点的讲解词、导游词进行全面梳理。依据本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红色资源等内容,制定统一讲解词规范标准,明确内容要求、语言风格、讲解时长等关键要素。四是聚力文旅融合。依托文化资源培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位,形成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通过举办上灯炸龙节、瑶族花炮节、状元出游节、瑶族盘王节等一批独具瑶族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打造的文化特色、文化品牌。将传统文化和文艺表演融进景区运营中,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旅游业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技艺展示综合馆,把贺州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非遗项目,通过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教学等模式,让游客在领略文化遗产独特魅力的同时认知体验中华符号的非凡意义、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记忆和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度和深度。探讨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举办“西岭药谷”跑山赛,虎头开展趣味游戏和社火祈福、烟花秀等活动,增强各族游客体验感。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贺州接待旅游总人数4233.62万人次,同比增长14.18%;旅游总收入417.91亿元,同比增长14.09%。五是深化区域协作。加强区域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提高文旅融合广度和深度。如广西富川与湖南江华签订《省际边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建立文化文艺联合长效工作机制,定期共同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文化演出,促进边界各民族群众文化交流;结成文化旅游市场联盟合作伙伴,通过联合营销、广告置换等方式,共同开发潇贺古道文化旅游、湘江战役红色旅游专线,携手打造富川江华文化旅游品牌,推进两地文化旅游业共赢发展、高质量发展,为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创造新机遇,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