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防城港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市各项工作主线,将党的领导全方位贯穿于民族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通过“五举措”全力推动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描绘出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生态改善、人民幸福的生动画卷。
一、坚持守正创新,铸就文化兴盛璀璨华章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防城港市深入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积极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一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整理当地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加强对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建立传承基地等方式,培养了大量非遗传承人,京族独弦琴、上思虽蕾、防城永福南拳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现拥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76项,国家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传承人11人。同时,修缮和恢复那良古镇、刘永福故居等20余处具有历史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建筑,展现了城市的文化底蕴。二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鼓励文化企业和文艺工作者进行文化创新,创作推出了50多部在文学、音乐、舞蹈等领域具有防城港特色的文化产品。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了防城港(簕山)观潮节、白浪滩文化旅游节等一批文化旅游品牌,年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提升了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了一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并实现了乡镇、村(社区)文化设施的100%全覆盖。例如,2025年春节(年初一至年初七),来自全国各地的30669名观众走进防城港市博物馆,真正过了一个喜庆祥和的“文化年”。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文化进社区等活动,每年开展活动超过500场次,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平台注册用户超过30万人,让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文化服务。
二、坚持民族交融,汇聚团结奋进磅礴力量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防城港市通过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以及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等举措,营造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员干部培训计划,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加快建设东兴京族博物馆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通过展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教育传承基地57个,同心文化载体、主题公园等83家,年接待参观人数达20万人次。同时,利用“壮族三月三”“瑶族阿宝节”“京族哈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参与人数累计超过100万人次,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二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搭建各民族交流平台,鼓励各族群众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城市社区,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活动,年参与居民超过5万户,促进各族群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互助。在农村地区,引导不同民族的群众共同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共同富裕。此外,加强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河北省承德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省市(州)的民族工作交流合作,举办各类交流活动30余次,促进了区域间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三是始终践行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理念。将大量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每年近八成财政支出用于办好办实各类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急难愁盼问题。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如港口区仙人湾社区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一直走在全市前列,持续巩固提升其特色鲜明的 “邻里情・一家亲” 民族团结进步平台建设,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组建‘阳光大妈’等志愿者队伍,提供‘菜单式’志愿服务,有效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目前社区有23支志愿者队伍、1550多名志愿者,互帮互助的社区氛围越来越浓厚。
三、坚持发展为要,推动经济巨轮破浪前行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防城港市立足自身优势,在临港产业、特色农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全面发力,实现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也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全力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壮大临港产业集群。充分利用独特的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钢铁、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等产业集群。以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作为广西最大民营企业,通过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落户防城港市二十多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 30亿元,成功开发出多个高性能钢材品种,逐步发展成为一家年产能超1000万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钢铁生产到钢材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5万个,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5万余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是发展特色农业。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金花茶、火龙果、肉桂等特色农产品种植。目前,全市金花茶种植面积5万亩,火龙果种植面积超3万亩,肉桂种植面积达20万亩。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例如,在金花茶产业发展方面,通过建立金花茶种植基地,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金花茶的产量提高了30%,品质也得到显著提升。同时,鼓励企业开展金花茶深加工,开发出金花茶饮品、保健品等系列产品,农产品附加值提高近50%,带动约2万户农民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超过5000元。三是培育新兴产业。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近五年,累计投入新兴产业扶持资金达 20亿元,建设了一批新兴产业园区和创新创业平台。在新能源领域,积极推进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发建设,吸引了10多家风电企业入驻,总装机容量规划达到500万千瓦,为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了产业结构,新兴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从5%提升至12%,有效提升了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四是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不断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2024年先后投入中央、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653万元,建设屯级道路、产业发展等项目27个。承办广西“民营企业进边疆”(防城港)产业合作对接会,会议现场签约项目共30个,总投资102.30亿元。大力扶持民贸民品企业,2024年民贸民品银行贷款金额11.63亿元、财政贴息金额2356.90万元,有效减轻企业融资压力。
四、坚持人民至上,绘就生态宜居美丽画卷
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发展的根本目的。防城港市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态保护、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致力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环境,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措施,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森林、海洋、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持续推进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从55%提高到62%。同时,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对废弃矿山、海岸带等进行生态治理和修复,累计治理废弃矿山面积达500公顷,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强化环境污染防治,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了20%和15%。通过一系列的污染防治措施,防城港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始终保持在95%以上,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在各项海洋生态保护措施的持续推动下,防城港市近岸海域水质多年来保持了优异成绩,成为广西唯一近岸海域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优”的沿海城市。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建设,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障100%全覆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建立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制度,累计救助困难群众10万人次,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设20家养老院、5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诸如长者食堂等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投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和条件。在教育方面,新建和改扩建了30所学校,新增学位5万个,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在医疗方面,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张,让群众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在交通方面,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00公里,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四是“比学赶超”氛围浓厚。在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的同时,防城港市还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已经累计创建了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1个、自治区级生态县(市)1个、生态乡镇10个、生态村53个以及市级生态村81个,为全市人民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和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五、坚持强基固本,构筑边疆安宁稳固防线
作为边疆城市,防城港市将维护边疆稳定、保障人民安全视为重要使命,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打造出和谐稳定的边疆环境,让各族群众共享平安成果。一是强化边境管控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立体化边境防控网络。在人防方面,加强边境巡逻队伍建设,除了专业的警察队伍,还广泛发动边境地区的群众参与护边工作,组建100多支由当地村民组成的护边员队伍,他们熟悉地形,与各级公安部门密切配合,有效提升了边境巡逻防控的效能。在物防上,加大对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建了坚固的边境铁丝网、隔离栏等设施,长度达到200公里,设置了清晰的边境标识,明确了国界线。在技防领域,引入先进的监控设备、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边境地区 24 小时不间断监控,大大提高了边境管控的精准度和及时性,有效防范了非法越境、走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二是加强军警民联防联控。建立健全军警民联防联控机制,定期组织公安、军队、民兵和群众开展联合演练,每年开展演练20余次,提升协同作战能力。在日常工作中,三方信息共享、紧密协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例如,在打击跨境犯罪专项行动中,公安机关凭借专业的侦查能力锁定犯罪线索,军队提供必要的军事支持和保障,民兵和群众则协助开展周边区域的排查工作,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治安稳定。这种联防联控模式不仅有效遏制了违法犯罪活动,还增强了边境地区群众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三是维护边境地区和谐稳定。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创新推出京族哈亭调解、瑶族巡回法庭等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及时处理边境地区群众在生产生活、贸易往来等方面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组织专业的调解队伍深入边境村屯、社区,每年调解矛盾纠纷1000余起,主动了解群众诉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