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钦南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念好“亮、建、融”“三字诀”,进一步盘活文化资源,壮大文化品牌,做实文化传承发展,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一、念好“亮”字诀:擦亮文化底色,夯实传承根基
钦南区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突出“英雄文化”、“老街文化”、“滨海运河文化”、“坭兴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活态传承,凝聚共同理想信念,讲好钦南故事。一是用好红色资源讲好钦南故事。发挥刘永福旧居、冯子材旧居等展馆功能,持续放大红色历史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作用,2024年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对历史老街区已开发建设的14处红色革命遗(旧)址进行活化利用,推出追寻老街红色记忆等红色文旅路线,展示钦南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持续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二是用民族特色文化讲好钦南故事。利用采茶戏、海歌、粤剧、八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扶持创作和演艺了如海歌《刘永福三拒总统印》、粤剧《冯子材·南关魂》、粤剧小戏《海岛情缘》等一批优秀文艺精品。渔家小调《渔妹出嫁》在2024年蚝情节“第三届全国渔歌邀请赛”获金奖;海察说唱《猫眼》在第十二届广西基层群众文艺汇演中分别荣获曲艺类三等级和乡镇节目曲艺类“莲花奖”第一名,讲好了钦南故事,传播着钦南发展声音。三是用非遗课程涵育青少年文化自信。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设粤剧、海歌、坭兴陶烧制技艺、旱龙舟等本土非遗特色课程,提升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念好“建”字诀:健全平台体系,打造多元宣传教育阵地
积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类主题教育阵地,以“基地、站、点”的形式提升宣传教育精细化常态化水平。一是打造教育多阵地。在牛圩坡革命烈士纪念碑、刘永福旧居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基础上,改造提升钦州市永福小学、钦州市第四小学、钦南区龙门学校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强化教育阵地建设。二是提升服务强阵地。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原有的48个站、点基础上,继续提升文化设施体系建设,目前建成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构建了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广覆盖的宣传教育阵地。三是拓宽宣传广阵地。借助钦州新闻、新闻9点半、钦州此刻、钦南发布等主流媒体、大型户外广告、电子显示屏、宣传展板等载体作用,发布“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怀”等图文和短视频宣传,浏览量突破数万次,实现宣传系统化、长效化。
三、念好“融”字诀——做好节日的文章,拓宽传承发展路径
以节日为媒,以文化为核心,把共度传统节日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不断做大做强民族节庆品牌。一是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快提升“蚝情节”“跳岭头节”“广西三月三”等文化节庆品牌影响力,推进传统节庆向节庆赛事、节庆演艺等转型,加快钦南海韵的品牌培育。其中, 2024 年“广西三月三相约游钦南” 民俗文化旅游节,创新打造文旅消费场景;龙门大桥旅游路线,突出“钦州大蚝”、龙门渔港以及将军楼人文历史等,吸引区内外各族游人竞相打卡,蛇年春节接待游客量达18万多人;二是打造地域特色节日。结合地域特色,持续办好钦州乌雷伏波庙会、犀牛脚镇孔子庙会、祭海节、龙门港龙舟赛等节庆活动,促进“文旅融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三是丰富节日活动。以共度佳节为纽带,深入开展“文艺惠民进万家”“文化三下乡”活动,在送文化中实现种文化、兴文化、传文化。春节推出舞狮拜年、新春采茶戏展演、粤曲专场路演、元宵灯会等30多场文化活动,惠及市民游客30多万人次。2025年钦州老街元宵喜乐游园会“月邀运河 灯戏老街”获得广泛好评。
通过“亮、建、融”三字诀,钦南区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