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永福县“四位一体”铸魂育人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5-03-26 16:05     来源:永福县民宗局     作者:于静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年来,永福县教育系统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创新“党建引领、课程融合、实践赋能、全域联动”四位一体工作模式,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从“表层宣传”向“深度浸润”跃变。

一、党建引领固根基,凝心聚魂强“内”力。印发《永福县教育系统进一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县教育局“铸牢”工作领导小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党建考核、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充分利用理论学习中心组、主题党日、“党史学习教育+民族团结进步”、专题讲座等途径,激励党员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排头兵”。创新“四课联动”机制,通过“开学第一课”、思政课、党课、团课同频共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重点,将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累计开展专题学习120余场,覆盖师生3.5万人次。使师生深刻理解“五个共同”,自觉树立“四个与共”,铸牢各民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根基。

二、课程融合提内涵,文化浸润聚“合”力。贯彻“中小幼一体化”教育理念,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维体系。一是学科渗透。深挖各科教材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语文课讲述民族英雄故事、历史课讲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政课感悟爱国主义等,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二是语言筑基。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三科”教材,持续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学生普通话达标率提升至98%,消除语言隔阂和认识错误,推动文化交流交融。三是文化认同。统一征订《中华民族大团结》读本,每学期开设不少于12课时的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将“四个自信”深植学生内心深处。深挖永福特色文化资源,开设彩调、梅画等课程,大力支持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社团建设。永福县罗锦小学自2013年起开设少儿彩调培训班,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传艺,编排彩调节目在市县两级多次获奖,获评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学校。

三、活动赋能增实效,多元实践添“活”力。积极搭建各族青少年交流平台,构建"理论+实践+文化"活动模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地见效。一是深化主题活动。以“广西三月三”“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推普活动周”为契机,每年组织开展主题班会1000余场次,民族文体活动50余场次,专题报告10余场,参与师生2.5万人次,参与率达100%。二是加强文化浸润。布置宣传“小场景”、开设文化“小课堂”、举办民族“小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全方位体验式中华文化认知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讲述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县第二明德小学组建彩调、剪纸、书画、太极功夫扇、葫芦丝、武术等25个社团,发挥“第二课堂”效能,获评桂林市德育示范校。三是创新研学实践。依托永福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崇山古民居)、状元坊文化街区、九曲龙溪劳动实践基地等资源,开设彩调、国学礼仪、传统技能、国防教育等体验课程,以“课堂+基地”双元育人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

四、示范辐射促培育,协同互促添“动”力。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领域培育,建立“1+N”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带动机制,充分发挥各学段牵头学校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永福县高级中学、永福镇银洞民族小学、桂林市豪文学校被评为桂林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深化跨校协作,加强教育信息资源交换共享,通过名师送教、校际帮扶、跟岗研修等举措,增强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质效,牢牢把握好课堂教学“方向盘”。开展“线上+线下”跨区跨校交流,永福县实验中学与乌兰浩特市第五中学开展以“传承福寿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线上交流活动,实现“北疆文化”与“岭南文化”深度对话;永福县第二明德小学连续16年与广州京师奥园南奥实验学校联手举办每年一周的“明德之星”研学实践,推动桂粤两地少年“同学习、同实践、同成长”,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