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秀峰区深耕“石榴籽成长计划”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之基

2025-03-28 17:25     来源:桂林秀峰区民宗局     作者:丁维佳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秀峰区紧扣"漓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主线,以"石榴籽成长计划"为载体,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山水人文、嵌入校园实践,打造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秀峰样本"。

一、山水育人显特色  

深挖漓江沿岸壮、瑶、回等多民族文化资源,在鲁家村、西山摩崖石刻、桂花公社景区设立民族团结实景教学点,开发《漓江诗画里的民族交融史》《千年石刻中的民族印记》等6门课程,组织3000余名青少年“边游边学”,从山水胜景中感悟各族先民共同守护绿水青山、共创家园的历史。在桂花公社研学基地开设"山水间的民族课",开发《漓江诗画里的民族故事》研学课程;联动鲁家村豆腐非遗工坊、庙门前村壮族歌圩等载体,推出“非遗里的民族智慧”实践课。组织各族青少年体验打油茶、豆腐酿制、壮族扎染等民俗活动56场次,邀请非遗传承人讲述漓江流域民族技艺交融故事,让“指尖技艺”化作“团结纽带”。在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打造"行走的课堂",在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开展“民族娃娃话非遗”展演,吸引游客参与互动超万人次。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打油茶、扎染体验等民俗活动32场,以沉浸式教学增进文化认同。

二、校园实践创品牌

首创"一校一非遗传承人"机制,聘请壮锦传承人、彩调名角等12名民族技艺大师走进校园,开设《指尖上的壮乡》《彩调里的桂韵》等特色课程。榕湖小学成立“壮锦织造工坊”,中华小学组建“漓江彩调剧团”,累计培育非遗小传人1800余名,学生作品获广西青少年非遗创新大赛金奖。中华小学《漓江彩调润童心》案例入选教育部优秀德育案例。以溯源为径,厚植家国情怀,依托靖江王城、逍遥楼等文化地标,设计“民族融合历史溯源”研学路线,开展“重走民族团结古道”活动18次。组建广西首支"红石榴少年宣讲团",用壮语、桂林话双语讲述徐霞客游历漓江、红军长征过桂北等民族交融故事,累计服务游客2.3万人次,让青少年在文化根脉中筑牢“五个认同”。在逍遥楼、靖江王府等文化地标开展双语讲解服务,累计接待游客1.2万人次。

三、全域共建结硕果  

依托漓江沿岸多民族聚居特色,整合景区、街区、社区资源,打造“1+8+N”民族团结教育矩阵(1条漓江文化带、8个“民族同心驿站”、N个实践点)。在东西巷、鲁家村非遗工坊等地设立“行走的课堂”,组织“民族村寨研学行”“漓江畔的团结故事会”等活动72场,覆盖青少年1.2万人次。创新“家校社”协同机制,开展“民族家庭结对走亲”活动89次,汉、壮、瑶等各族家庭共制油茶、同绣壮锦,让民族团结融入日常生活。辖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覆盖率100%,桥头小学等3所学校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示范校,丽君街道"民族邻里节"入选自治区优秀实践案例,在东西巷、鲁家村设立“民族同心实践站”,组织“民族文化进万家”活动38场,带动300余个家庭参与扎染、油茶制作等非遗体验。丽君社区推出“民族家庭结对走亲”项目,促成汉、壮、瑶等家庭互助研学120次,推动民族团结教育从校园向全域延伸。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