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忻城:粤桂协作绘就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5-04-08 10:10     来源:宗教团体服务中心,来宾市民宗委     作者:唐卓,唐林,何志文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年来,来宾市忻城县紧抓东西部协作机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度融合粤桂力量,立足本土实际,通过产业共融、乡村共建、消费共赢、教育共荣、就业共促、医疗共进六大路径,脚踏实地耕耘,绘就了一幅“携手奋进•粤帮越红”的民族团结新画卷,探索出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是产业共融强根基,点燃发展“强引擎”。忻城聚焦桑蚕这一传统支柱产业,借助粤桂协作的资金、技术与人才优势,精心构建“龙头企业 + 高校 + 村党支部 + 农户”全产业链模式。智慧蚕室、全产业链园区相继拔地而起,推动桑蚕产业加速迈向绿色化、智能化。忻城茧丝绸产业园便是典型代表,园内打造“生态 + 非遗 + 旅游 + 研学”融合平台,将丝绸文化、制作技艺展示与体验、研学活动有机结合,催生出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带动两万多户农户增收致富,拓宽了乡亲们的钱袋子,也为本地产业持续升级筑牢根基。

二是乡村共建树样板,激活乡村“新活力”。在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方面,忻城的思练镇蓝家屯片区成绩斐然,打造出“1 心 3 屯多组团”特色带,树立起“壮美老家”文化品牌。壮族故事馆、红糖工坊、壮医体验馆等错落分布,农耕研学、非遗体验、亲子互动等活动精彩纷呈,年均吸引游客超 10 万人次。凭借邻里和谐氛围拓展至粤桂两地情谊深厚,搭建跨区域交流平台,巧妙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融入乡村旅游,成功培育 3 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乡村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成为乡村共建的典范。

三是消费共赢拓渠道,架起协作“连心桥”。消费帮扶领域,忻城一方面,打造古法红糖、糯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土司贡礼”区域公共品牌,推动 20 余款农产品获“圳品”认证。另一方面,创新“旅游 + 壮锦 + 农业”模式,以蓝家屯“三产融合”示范点为依托,通过直播带货、展销体验、粤桂直供等多元渠道,年销售额突破 5000 万元,带动 3000 余户农民户均增收 1.2 万元,让“忻城味道”成为粤桂两地情感交流、经济协作的坚固桥梁,实现消费共赢新局面。

四是教育共荣育人才,厚植发展“智慧源”。“组团式”教育帮扶在忻城落地生根,远程互动课堂、粤式智慧教室纷纷亮相,“青蓝工程”培育骨干教师 200 余名。城关镇民族小学作为示范标杆,开设沉浸式民俗文化课程,打造非遗技艺体验班、民族文化馆,年均开展 50 余场民族团结主题活动,覆盖师生 1.2 万人次。同时,粤桂职教协作输送技能人才 800 余名,为忻城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智慧力量,实现教育助力、文化传承协同共进,厚植人才成长土壤。

五是就业共促惠民生,搭建致富“高速路”。就业帮扶上,忻城构建“政府 + 企业 + 社区”就业服务体系,粤桂劳务协作综合服务平台每年举办 30 场专场招聘会,输送 5000 多人次劳动力赴粤就业。创新“技能培训 + 车间建设 + 包车输送”贴心模式,建成 12 个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开发本地就业岗位 2000 余个,帮助脱贫群众年均增收 3 万元以上,获评“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为百姓搭建起通往富裕生活的快速通道。

六是医疗共进保健康,筑牢幸福“防护墙”。忻城引入高州市人民医院先进管理模式,建成介入导管室等“五个中心”,开展 40 余项新技术,填补县域医疗技术空白 15 项。通过“传帮带”培养本土医疗骨干 80 人,推动县人民医院服务能力升至三级水平,县域就诊率达 92%,惠及 20 余万各族群众,健康帮扶经验获国家卫健委推广,为全县人民的健康福祉筑牢坚实屏障。

忻城县以粤桂协作为纽带,将民族团结融入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民生改善全过程,通过“双向赋能、多点示范、全域联动”,实现了区域协作从“输血”到“造血”、民族团结从“共识”到“共行”的跨越式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忻城样本”。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