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钦北区:深化“四个融入”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05-16 15:56     来源:钦州市钦北区民族宗教事务局     作者:苏敏庆,吴海铭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年来,钦州市钦北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广西“三月三”等传统节庆为重要载体,创新构建“四个融入”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司法服务宣传、传统文化建设、志愿服务行动、社会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持续探索实践,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融入思想宣传教育,筑牢民族团结思想根基

钦北区不断创新民族团结宣传形式和服务模式,推动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一是以宣传教育共促浓厚团结氛围。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形成区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职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宣教工作格局,在各中小学创新增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传统文化”“壮族三月三”“钦北民俗风情”等专题精品课程,推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近年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宗教场所、进乡镇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680多次,发放宣传资料16万多份(册),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二是创新“文艺+普法”宣传模式。打造特色民族法治文化品牌,在贵台镇、大寺镇、那蒙镇等地以广西“三月三”为活动契机,举办“广西三月三·法治伴你行”“踏春运河·法韵钦北”等系列普法宣传文艺演出活动20多场次,融合对山歌、唱采茶、跳岭头等民族文化元素与法治文化,吸引各族群众累计7800余人次参与,有效实现法治文化与民族文化深度交融。

二、融入文旅产业发展,文化浸润促进文旅融合

钦北区将传统文化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依托“三月三”等传统节日,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民族文化交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一是创新“坭兴陶+旅游”发展模式。精心打造钦北特色旅游路线,推出“钦北坭兴陶之旅”“红色钦北文化之旅”“壮族先贤故里行”等旅游线路,深入挖掘整理民间礼俗、歌舞、服饰等民族文化资源。成功将贵台镇、贵台洞利八寨原乡、长滩屯巷村打造成广西首批百镇千村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村,建成贵台龙窑、大寺峨眉湾等民族文化旅游体验区,近年来累计接待各族游客2.5万余人次,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互促共进。二是全力推进“美丽村屯”示范点建设。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创新打造贵台、大寺、那蒙康养体育休闲示范带,小董、长滩、新棠产业拓展带,平吉、青塘休闲产业示范带,大力发展林业、文旅、大健康等绿色产业,推动“钦北大米”和预制菜全产业链发展,成功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那练村、新月堂获第四批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命名,贵台镇、贵台镇洞利村获评第一批广西生态特色文旅旅游示范镇、村。三是文化润心共促精神相依。深入挖掘传播冯子材、冯敏昌、黄明堂等钦北各族历史文化名人故事,讲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钦北故事”,连续七届举办“广西三月三”节庆活动,组织开展岭头节、燕子节、泥巴节等节庆活动,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广泛认同,促进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三、融入志愿服务行动,爱心传递凝聚公益精神

钦北区将志愿服务行动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增进各族群众情感联结。一是强化惠民政策宣传。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组建20支“青年突击队”,600余名志愿者深入各镇、街道,开展政策宣传“零距离”服务,向各族群众详细讲解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就业创业、劳动保障等惠民政策,确保群众知晓、理解并享受政策红利。二是抓实社会救助工作,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结合平陆运河征搬工作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建立涉及平陆运河征搬的镇、街道低保群众动态管理台账,精准落实救助政策,今年以来,已为868名平陆运河沿线困难群众提供救助,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约201.72万元,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三是深化志愿关爱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创新组建14支“石榴籽”志愿服务队,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网格员+志愿者”协同的服务网络,深入各镇、街道为各族群众提供紧急支援、医疗急救等多元化服务,同时,广泛开展防溺水、交通安全、防诈骗等安全知识宣传,今年以来,累计入户走访3.2万人次,有效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融入民族事务治理,多元共治夯实平安基石

钦北区将民族事务治理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创新多项工作抓手,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一是在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效能方面。创新推出壮汉双语司法服务模式,依托全国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司法教育实践站以及民族团结巡回法庭,充分发挥司法资源优势,开展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的壮汉双语司法服务,让少数民族群众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理解法律条文和司法程序,推动民族工作与司法服务实现深度融合。二是在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长田街道康桥1209、碧桂园小区等区域,设立了全市首批“邻里守望”调解工作站,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维护社区和谐稳定,促进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友好相处。三是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推动93个民族聚居村(社区)综治中心实现实体化运行,通过科学规划,将这些区域划分为2307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成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同时,配强183名网格长和2277名网格员,构建起严密的基层治理网络,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筑牢坚实基础。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