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区域性国家战略,串联“13+2”省区市,涵盖少数民族人口超8800万,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75%以上,是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的“黄金纽带”。近年来,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广西北港物流有限公司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阵地共享、产品共通、活动共建、成果共享”机制,牵头“13+2”省区市80多家党建联建方阵成员单位共建新通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凝聚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磅礴力量,同心绘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部新画卷。
阵地共享,构筑中华民族共有共同精神家园。一是理论共学,凝聚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合力。开展联合党课90多次、研讨80多次、培训40余次、实践活动100多次,开展省级课题研究5项,3项获广西课题研究一等奖,3项案例获全国荣誉,在新通道北海联运中心创建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基地,引领各民族职工共建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二是线下打造示范阵地。按“整合资源、一地多用”原则,推动联建单位阵地共享,汇编《西部陆海新通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阵地资源手册》,联建单位到新疆、广西博物馆等基地学习80余次。在铁山港建设“向海扬帆”展厅,在重庆和南宁建陆海新通道展厅,在新疆国际陆港集团建立陆港区展厅,在长洲船闸建“红石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三是线上打造新媒体矩阵。以国际、省际等五个宣传联动为抓手,打造多形态立体传播矩阵。承担“共建新通道 畅通双循环”50余场大型采访活动,前往通道民族地区宣传报道各民族职工建设新通道典型故事,展现民族团结奋进的作品《共享新通道,共赴新未来》入围第二届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好故事宣讲比赛“百强好故事”,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纪录片《喜结莲荔》获评“国家优秀纪录片”。承担新通道班列开行五周年跨国英文直播宣传,覆盖海内外500万用户,向世界展示新通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新成效。
产品共通,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基础。一是畅通物流大通道,助力民族地区开发开放。推动联建单位各民族职工创先争优,优化铁海联运班列、国际铁路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三种物流形态,加大国内外货物贸易、上下行班列开行力度,推动新通道民族地区“通道+经贸+产业”融合发展。至2025年4月,新通道辐射18个省区市73个市158个站点,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及地区的556个港口,实现西部12个省区市全覆盖,助力民族地区产品走出国门。二是打造通道“民族特色产品+陆海优品”品牌,助推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发掘通道特色产品,建设“陆海优品”平台,打造南宁国际物流园、柳东物流中心民族特色产品电商基地,助力广西螺蛳粉、宁夏枸杞原浆、新疆大枣等民族特色产品出山出海,通道产品从50多种增加到1000多种。把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消费帮扶相结合,近5年消费帮扶采购共1.39亿元,年均约2800万元。助力民族地区17个帮扶村发展特色产业,其中1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89.2万元,在上思县、大化县帮扶村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
活动共建,助力民族团结进步高效协同。一是融入传统节日活动。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120多次,如在广西三月三民族节日,在防城港开展“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民族团结示范长廊”暨“‘民族特产+陆海优品’交流”主题活动,助力民族地区经贸发展文化交融,得到《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二是融入项目攻坚活动。聚焦战略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五个一批”项目,组织各民族职工打造100支先锋队、300个示范岗,拓展货源渠道、扩大物流战果,攻关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集装箱运量50万标箱和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1000万标箱战略目标,实现通道、港口和物流枢纽更加高效,带动沿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三是融入群团统战活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融入职工之家、技能竞赛、为民办实事、“留联会”活动等。将柳东物流中心职工之家、司机之家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之家,全国总工会相关负责领导为柳东物流中心“司机之家”揭牌;承担全区交通运输行业职工运动会,营造各族职工团结奋进浓厚氛围;联建单位为帮扶村学校捐赠书籍逾1000套。
成果共享,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效。一是典型案例成果共享。发挥联建单位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示范作用,在新通道民族地区创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试点单位,在防城港百包村等3个帮扶村开展“西部陆海新通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共建示范点”创建活动。用好《新通道战垒铁军》内部交流材料,分享联建单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经验做法。二是工作联动成果共享。以联合申报国家第三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一单制”标准化、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等协同举措,助推“物流+产业+金融+政策”全链条协同,助力新通道加快建设。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广西与东盟进出口总额397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值的52.6%,其中出口3055.88亿元,增长27.1%,形成“海铁联运+跨境通关”立体化贸易网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三是人才联建成果共享。实施“校企联姻”工程,与区内外高校联建智慧物流产业学院、中国东盟技术创新学院等平台,联合培训各民族人才超1000人次。共建党务“内训师”库,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深入开展培育更多人才。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