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六纳村以党建引领为“主引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五个家园”建设全过程,实现了组织强、产业旺、生态美、民族亲、社会安的多元共赢。六纳村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等荣誉。
一、以红色基因与组织建设夯实民族团结根基。一是以红色基因铸魂,传承民族文化根脉。依托红水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将红色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打造“红水河故事”品牌。通过建设村史馆、为村屯道路命名、记录村名由来,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在传统节日中组织开展山歌会、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动,将壮乡文化符号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增强村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以党建阵地筑基,筑牢思想教育阵地。整合资金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增设党员先锋驿站,联合高校、企业开展“支部联建”活动,定期举办“双语党课”“红色故事会”,宣讲民族政策,2024年累计开展8场次。打造语言文字规范化特色村落,通过文化长廊、推普文艺汇演,促进语言互通、文化共融,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深入人心。三是以党员示范引领,凝聚民族团结合力。设立19个党员先锋岗,组建志愿服务队,党员带头参与政策宣讲、文化传承、矛盾调解、困难帮扶等工作,2024年开展政策宣讲22场次,为群众解决民生问题80余件。通过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积极性不断提升。
二、"党建+"模式创新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一是创新“党建+产业”模式,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牵头构建“龙头企业+高校+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桑蚕产业联合体,建设标准化桑蚕种养基地,在全县率先推广四龄蚕养殖技术,带动本村及周边蚕农户均增收4000元。党员致富带头人成立家庭农场,年收入超15万元,并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形成“一人带一片”的辐射效应。二是探索“党建+文旅”路径,拓宽强村富民新赛道。依托乐滩国家湿地公园,积极打造“桑蚕文化研学基地”,探索开发“红水河生态游”等文旅项目,创新“无人超市+直播带货”模式,通过销售农特产品年营业额达5万元。利用集体经济收益购买县城临街旺铺、成立联营村企,村集体经济连续2年年收入超50万元,为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力。三是强化“党建+就业”保障,织密民生福祉网络。设立“党员就业服务站”,积极联系周边企业,帮助5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开展桑蚕种养、竹篮编织、电商运营等技能培训,累计惠及500余人次,真正实现“产业兴、百姓富”。
三、“三治”融合构建基层治理现代化样板。一是以“德治”润民心,深化民族团结实践。牵头修订村规民约,通过“新风亭”“移风易俗墙绘”等载体倡导文明新风,聚焦“一老一小一残”,打造“情暖夕阳”“筑梦童年”志愿服务品牌。2024年,开展移风易俗活动12场,评选“文明家庭”“好婆婆”“好丈夫”等典型30户,慰问困难群众45户、留守儿童78人,发放物资200余份,利用寒暑假组织10余名返乡大学生为儿童辅导作业6场。通过点滴关怀,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凝聚“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二是以“自治”强根基,激发群众参与活力。创新“半月谈”议事制度,组织村民代表、党员共商村务,争取各级资金1800万元提升基础设施,打造生态步道、民族风情打卡点,绘就“河畔壮乡”生态画卷。建立“积分超市”,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环境维护等行为量化积分,2024年,全村328户农户参与兑换了价值1万元的奖品,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共建共享热情不断高涨。三是以“法治”固根本,筑牢治理防线。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配合上级政法部门落实“三官一律”轮值制,开展“普法进万家”活动,覆盖群众2000余人次,实现“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