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广西国有钦廉林场五举措唱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曲

2025-07-11 19:30     来源:民族团结促进处,广西国有钦廉林场     作者:吴荣,韦初明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广西国有钦廉林场源起粤桂、地接滇黔,承载着建设北部湾生态屏障重要职责,有归侨侨眷3855人,在总场及分场长期居住的各族职工群众约1.2万人,是一个沿边沿海多民族汇集交往交流交融频繁的林业大家庭。近年来,广西国有钦廉林场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林场改革发展全过程,有形有感有效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大任务,全场呈现出民族团结、林区和谐的良好局面。

“唱响林业发展和谐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立足林业特点和优势,开展富有林场特色民族团结进步“八个一批”创建活动。一是组建一批民族团结宣讲小分队。通过班子“带头讲”、党支部书记“专题讲”、专家学者“深入讲”的方法措施,每年开展党的民族政策等宣讲、培训及少数民族知识普及40余次,贯通线上线下、抓好点面结合,覆盖全场2000余名干部职工。二是评选一批多民族交融的和美家庭和先进榜样。将创建与“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相结合,印发“树榜样、学榜样、做榜样”工作方案,选树尹丽英(壮族)家庭等一批多民族交融文明家庭和生态建设方面的先进典型,发挥模范家庭在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林场工会荣获“全国农林水利气象系统模范职工小家”称号。三是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场所。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对北部湾花卉公园进行建设提升,围绕广西多民族聚居地特点,以“研、展、学”的方式,展现广西民族、钦廉、归侨、花卉等文化,创新利用花语阐释民族团结内涵,打造“花筑团结梦,钦廉两山情”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更多钦廉元素。四是挖掘宣传一批民族团结好故事。深入基层选树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及模范个人,开展模范表彰、“钦廉初心大讲堂之道德讲堂、青年论坛”等宣讲活动,大力弘扬林业精神和民族精神,在全场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五是打造一批“红石榴”广场。在场属各分场及北部湾花卉公园打造一批“红石榴”同心圆广场,将群众休闲娱乐的广场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融合,达到民族团结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六是建设一批同心文化载体。采用固定立体图文、板报、宣传栏、电子屏、宣传片等方式,把同心圆广场、同心文化长廊等建设成为集宣传、教育、文体、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场所,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七是打造一批同心林。依托“一分场一示范”,建设示范林15块共8000多亩。与50多个单位举办系列共植“同心林”活动,为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搭建阵地,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交流展示窗口。八是建设一批“侨胞之家”。在北部湾花卉公园及场属各分场建成“侨胞之家”8个,每年利用侨胞之家开展演出活动10余场次,吸引大量职工群众、游客了解林场侨历史,更广泛地团结侨界群众,画好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

“做实储材和生财大文章”,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实现为国家“储材”与为民“生财”双赢目标。一是促进国储林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相融合。充分利用金融贷款利好政策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2亿元,建设国家储备林55万亩,打造了“营盘模式”,实现了社会得生态、国家得木材、地方得投资、林场得效益、农民得收入的共赢目标。以打造田林县营盘村“场村共建”示范为契机,在19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区)建设国储林32.3万亩,每年为150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每年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地租和劳务费收入超3000万元。近年累计新建林区公路500余公里、维修林道2000余公里,有效推动集体林改,助力乡村振兴。二是促进生态旅游与民族团结进步相融合。以“两山”理念转化为核心,打造北部湾花卉公园乡村振兴示范点,构建“生态旅游+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模式。2019年建园至今,旅游总产值2000万元以上。采取“党组织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模式,直接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就业300多人,间接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发展农家乐、水果采摘、花卉培育等自营经济,每户年均增收6万元以上。三是促进林下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相融合。立足天堂、乌家等分场林地资源优势,科学规划林下种植、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构建“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良性循环体系,成为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典范,《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网、中国绿色时报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并入选自治区“我为群众办实事”优秀案例(2021年度)、自治区机关党建工作“党旗红”引领“生态绿”优秀案例。近三年来,林场林下经济总产值突破1.61亿元,直接带动周边3000余人次就业,累计促进林农增收超6000万元。四是促进对口帮扶与民族团结进步相融合。2011年以来,林场先后选派14人次第一书记和队员驻村帮扶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钦州市钦北区及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地,累计争取和落实各项帮扶资金2000多万元,修建一批蓄水池、桥梁等基础设施,引导6个对口帮扶村通过发展油茶、荔枝等特色产业实现全面脱贫,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织密民族团结创建交融网”,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坚持“共”的导向,强化“嵌”的格局,突出“融”的理念,深入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是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利用林场开发的北部湾花卉公园“国家青少年绿色营地”“广西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实践教育资源,每年组织各族青年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党日、团日、结对联建、科普研学、社会实践等活动80多次,年均接待大中小学生超1万人次。二是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以北海市合浦县钦廉木本香料核心示范区、林产循环经济产业园、自治区级林下经济示范项目为载体,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与创业孵化,累计带动壮族、瑶族等各族群众就业83人,创业项目落地200多个,林场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由2019年5.54万元提高至2024年8.78万元),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民生改善”良性循环。三是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整合自然、人文、生态、科技等资源优势,构建“康养+文旅”产业体系,先后打造了北部湾花卉公园、星岛湖“水浒城”、通天蜡烛岭云海等旅游胜地,并融合“三月三”、中秋节等节庆,创新开展四季主题文旅活动,打造民族文化体验高地,累计接待游客达1000万人次。

“构建平安和谐新林区”,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构建起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林区治理新格局。一是建设安全稳定平安家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要指示精神,串联“13+2”省区市,强化涉林治安乱点的排查与整治,严厉惩处了一批“村霸”“木霸”“林霸”,增强了林区各族群众的安全感。二是建设场群融洽和谐家园。大力开展影响民族团结稳定因素的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综合运用法律、教育、协商、调解等手段迅速化解,多次荣获“广西林业系统信访维稳先进单位”称号。因地制宜帮扶周边村屯发展特色产业,为林区周边群众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对接,通过免费提供苗木、技术培训、合作社模式整合资源等,提升林农收益。累计扶持指导、带动林农群众种植木本香料林5000多亩,直接带动就业2000人以上,林农种植年收益可达3000元/亩以上。选聘生态护林员230多人。三是建设守望相助温馨家园。近三年来,结合“美丽分场”建设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分场及周边村屯的水电路建设、乡村风貌改造等多项民生工程,让各族群众共享林场改革发展红利;累计走访慰问林区困难群众达2500多人次,发放慰问金125万元;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建“5 + N”志愿服务队,与钦州市大沙垌社区等28个社区(村委)开展乡风文明、义务献血、共建美丽乡村等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场次。

“把稳民族团结方向盘”,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系统谋划、高位推动。一是高位推动到位。成立由党委书记、场长双组长牵头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细化任务步骤、保障措施和经费预算,形成“党委统筹、党政协同、全员参与”的创建工作体系。二是党建引领到位。以“钦廉党旗红 绿满北部湾”品牌建设为抓手,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主题党日,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累计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0余件,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民族团结的“桥头堡”和群众信赖的“贴心人”。三是网格搭建到位。创新建立“总场-分场-职工”三级纵向责任链,统筹“分场-乡镇-村委”多领域横向协作网,实现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全域覆盖与精准落地。四是队伍建设到位。制定实施《干部素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干部队伍。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