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广西医科大学充分发挥学校地缘和学科优势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见行见效

2025-08-04 10:30     来源:广西医科大学,民族团结促进处     作者:刘俊,吴荣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广西医科大学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学校地缘优势和学科优势,在机制建设上融力,在宣传教育上融情,在社会服务上融心,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医疗服务各环节,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见行见效。

融入组织建设提增向心力,把牢铸魂育人根本。一是夯实主体责任,把好政治引领“方向盘”。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制定《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方案》,完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部署和细化措施,确保民族工作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完善工作机制,用好监督考核“指挥棒”。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党员和师生教育培训,纳入党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和“第一议题”学习;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学校全面从严治党监督检查、党建工作考核、政治巡察、政绩考核等,全方位多角度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三是健全工作队伍,打造民族工作“主力军”。充分发挥多民族教师文化传承、地缘实践和民族语言等优势,加强校际协同和区域联动,打造一支“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联动的育人队伍;开展各级领导干部、统战干部、学生骨干等专题培训,配齐配强基层民族工作力量,确保民族工作有人懂有人做。

融入宣传教育提升凝聚力,激发团结进步活力。一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研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固本强基作用,书记、校长带头为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毕业前“最后一堂思政课”,引导师生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定信仰者、坚决拥护者。创新开展“医路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带领师生走进边疆民族地区,每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阐释好宣传好八桂大地“民族团结基因”。利用4.23世界读书日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图书展示专区。组织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君子六艺”和现代文明“书+万物”为主题,举办民族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二是由线下向线上延伸。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民族文化教育基地、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师生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打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阵地,思政引领和人文教育的“第一课堂”、对外交流的“友谊桥梁”,构筑医大共有“精神家园”,增进各民族师生的情感认同。发挥校园媒体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平台,推送宣传视频。结合学校建校90周年校庆,拍摄和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宣传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激发校园广播、校园网、“两微一端”等校园媒体活力,在“润物细无声”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三是由校园向社会延伸。发挥边疆民族地区优势和医学院校专业特色,聚焦“民族团结进步交流交融”“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等主题,依托“民族政策宣讲团”走进乡村、走进社区,深入边疆民族地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依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45个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边境地区开展“民族团结情谊深,守护边疆我担当”“凝聚民族力量 共赴青春之约”等理论宣讲和实践活动,先后两次获得“全国重点团队”。

融入优势发挥提升服务力,深化兴边富民举措。一是充实民族地区“人才库”。学校坚持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打造青年兴疆固边服务载体,通过订单式培养和定向式输送,培育一批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家国情怀、立志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高素质人才,为强边固防、兴边富民汇聚青春力量。2022年-2024年我校每年就业毕业生中超80%毕业生在广西、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就业,涌现出一批扎根边疆的优秀毕业生。先后2名优秀毕业生因扎根服务民族地区,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二是强化多级联动。以医联体、“组团式”帮扶、区域医疗中心等为载体,与多个边疆民族地区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覆盖自治区级区域医疗中心2个、三二医联体4个、三一医联体1个、远程医疗协作网1个、专科联盟54个的区域医疗服务协同网络。先后派出200余名医务人员赴河池市、马山县、合浦县等市县人民医院等开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医联体帮扶工作,推广新业务新技术7项。通过紧密型医联体和“组团式”帮扶两大载体,帮扶基层医院完成专业讲座100余场、专业培训1000余人、教学查房200余次。三是深化结对帮扶。着力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医疗服务水平。以健康帮扶、产业帮扶、消费帮扶等为主要抓手,促进定点帮扶村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变美。依托“耆青工程”“急救知识进校园”“康复知识进校园”等品牌,组织医学生深入群众开展义诊、送医送药、社区宣教、义务献血等志愿活动5万余次。赴民族地区开展口腔知识宣传、口腔检查和治疗,将洁牙、补牙等服务送到村庄,并捐赠医疗资源协助建设乡村卫生室。成立和谐天使志愿服务队,长期深入边疆民族地区,为当地群众提供身体检查、健康咨询和疾病预防指导等服务,自2019年以来,累计开展义诊170余场、科普讲座45场。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发挥优势,赴百色、河池、崇左、马山等地开展义诊和健康宣传等30余次,捐赠医疗用品20余万元,以实际行动争做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健康卫士。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