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龙州县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青少年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工作,促进全县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挖掘资源禀赋,创新教育格局
(一)深挖红色资源。全县依托龙州起义纪念馆、红八军军部旧址、法国驻龙州领事馆旧址等17处红色文化遗址,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积极探索将思政教育与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多元形式传递红色精神与正能量。
(二)传承红色基因。全县各校结合自身校园特色,形成独有的校园红色文化,促进内涵式发展,浸润学生内心世界。如,龙州县高级中学创建“红色龙高、示范龙高、人文龙高”党建品牌,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充分挖掘本地本校的红色革命历史资源并整理保存、传承,留住红色革命记忆,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爱校的情怀,扩大了“红色教育”的受益面,增强了红色基因传承的纽带,让师生对党的历史更加自信,对党的信仰更加认同。
(三)创新红色教育。开展红领巾讲解员培训,联合龙州县红八军纪念馆,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组织小学三至六年级学段具有演讲、朗读爱好的学生进行培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截至目前,培训人数达到2000多人次,龙州县红领巾讲解员经验做法被央视媒体、学习强国宣传推介,成为龙州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丝血脉的一张靓丽名片。
二、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式
(一)重课设,强特色。一是推进学科融合与校本课程开发。全县小学五六年级,初中八年级,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每个学期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不少于12课时,严格落实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小学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人民出版社出版),初中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大团结》(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自治区统一采购配发。统筹中小学课程设置,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地方民族文化,如壮族天琴、苗族花山壁画等。二是整合优质资源提升育人成效。联合县民宗局、文旅局共建6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广西三月三”、非遗体验、“重走红军路”研学等活动,近三年累计开展实践课程100余场,覆盖师生2万余人次。三是打造传统特色艺术课程。各校结合实际,开展沉浸式课堂教学,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教育内容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如城南新区幼儿园,依托民间民俗文化,打造传统特色艺术课程,开设了扎染坊、茶艺坊、木工房,把这些民间技艺融入到孩子们的游戏学习活动中,通过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孩子们体验、探索、操作,收获了传统技艺技巧,感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重拓展,强研学。一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结合壮族、瑶族等民族特色,将板鞋竞速、陀螺、抛绣球、射弩等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全县中小学组建民族体育社团45个,每年举办“边境民族运动会”,推动“一校一品”特色发展。例如,武德乡中心小学将“壮族打扁担”改编为课间操,既增强学生体质,又传承非遗文化;龙州高中开设“国防体育课程”,融入军事训练、野外生存等内容,培养学生坚韧意志和家国情怀。近三年,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从85%提升至9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自治区级比赛中获奖30余项。二是培育“边防卫边”实践能力。结合边境地区特点,打造“劳动教育+国防教育”实践基地,在彬桥乡、下冻镇等边境乡镇学校建设“护边小菜园”“边境生态林”,组织学生参与边境巡逻道清理、界碑描红、抵边村寨义务劳动等活动,培养“爱边护边”责任意识。三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各学校定期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如通过举办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绘画展览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重推普,强文化。一是深入开展语言文字推广活动。全县开展中小学全民阅读活动,举办经典诵读比赛,推进达标建设。近两年学校达标率逐年上升,截至2024年12月,全县87所学校84所达标,合格率达96.55%,抵边学校达标率100%,提升了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二是点亮民族文化传承之光。依托“中国天琴艺术之乡”品牌,将天琴弹唱、壮族织锦、舞龙舞狮等非遗技艺纳入美育课程,全县5所学校建立非遗传承工作坊,聘请民间艺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开发《龙州天琴入门》《壮锦纹样设计》等校本教材。每年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开展“非遗进校园”展演、民族服饰设计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2024年,龙州县民族中学、龙州镇新华中心小学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天琴艺术项目),相关经验在《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三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各校打造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在校园内设置民族团结宣传栏、文化墙,展示各民族的风情图片、红八军历史故事和英雄事迹;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育质量
(一)加强师资培训促提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师资培训专项计划,积极落实区市两级“国培计划”“区培计划”,2024年共开展子项目66项,培训人数达3820人。依托粤桂人才交流活动,开展县域教师培训,其中选派教师到广东省鹤山市开展结对帮扶培教师87人、跟岗学习培训34人,鹤市选派教师到龙州县开展支教送教4人。通过多形式的培训培养,提升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
(二)打造“优秀教师+非遗传承人”师资队伍。充分利用本土非遗传承人资源,打造了“优秀教师+非遗传承人”师资队伍。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传授技艺,选派优秀教师向传承人学艺,形成了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非遗”教育与传承团队。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效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家精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