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江州区那隆镇“五个机制”推动城乡融合同民族团结互嵌发展

2025-07-28 17:55     来源:崇左市民宗委,江州区民宗局,那隆镇人民政府     作者:周明敏,韦华政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年来,江州区那隆镇坚持把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契机,着力推进城乡现代化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双轮驱动”,实现城乡融合和民族团结“互嵌共赢”。

一、坚持文化浸润机制,推进各民族“融”在一起

推进城乡融合的过程中,首要解决的是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融合的身份认同感问题。因此,注重加强文化认同理念培育,让其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牢固情感纽带,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全景式宣传抓好共同理念培育。通过打造15间“红石榴”书屋,建好4条民族团结文化长廊等方式,抓好宣传阵地建设,让“铸牢”理念随处可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常态化开展以民俗体验、非遗传承、场景演绎为主题的研学交流活动,让各民族青少年都能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互动式发掘讲好民族团结故事。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清廉文化、非遗文化中的民族团结“基因”,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真实故事和鲜活事例教人育人,推动各族群众对那隆的认同转化为对中华现代文明的认同,筑牢城乡各族群众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基础。沉浸式体验感悟民俗文化底蕴。依托“打斋节”、“三月三”、“山歌节”、“六婴节”等民俗节日,共举办以“铸牢”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并同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讲,并从中打造“榄隆之春”,“山歌夏夜”,“丰收秋歌”,“非遗冬至”等四张民俗文化名片,增进城乡居民文化共鸣点和情感交汇点,加速社群融合粘性,奠定城乡融合发展文化基础,把各民族在文化思想的高度上“融”在一起。

二、坚持产业协同机制,实现各民族“富”在一起

产业与城乡融合作为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其协同发展是实现民族团结、就业增加和收入提升的关键推动。产业兴旺是民族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产业发展理念,围绕“一村一品”定位,大力发展茶叶、腊鸭、中草药、八角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七彩产业”对全镇特色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农业集群链。建成小明山茶厂、腊鸭加工厂等村集体经济企业规模化经营,吸收各族群众家门口就业务工,强化联农带农纽带作用。搭建各类育才平台,培育多民族致富带头人,以线上电商直播“云端吆喝”+线下“小隆甄选”土货商铺展销的销售方式,推动农特产品“出山进城”,以贸易畅通促进各民族民心相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24年,全镇特色农业产值超1.5亿元,辐射3000余户各族群众户均增收1—3万元,共同富裕成效不断显现。人才培育是民族共同富裕的智力源泉。搭建返乡创业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协助创业人才申请小额信贷等扶持资金,让更多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和人才“走得进乡村,留得在乡村”。通过发挥周雪婷等模范带头作用,让致富带头人优先领办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的方式,吸纳一批“农二代”、退伍军人、农技干部等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让“新农人”真正成为“兴农人”,以汇聚人才的强大力量共筑幸福家园。

三、坚持互嵌交流机制,推进各民族“乐”在一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办好民生实事凝聚各族群众向心力量,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格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施“三项计划”促进民族交往。与南宁市隆安县屏山乡签订跨区域协作“三项计划”协议书,大力实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通过开展互访互学、经验交流、实地调研等活动,就共性问题广泛交换意见、交流工作经验,推动江州区那隆镇和隆安县屏山乡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共融,促进两地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办好民生实事促进民族交流。聚焦惠及面广、群众关注度高、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服务事项,把政策和服务“送到群众家中”,不断优化提升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推动15个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组织少数民族党员志愿服务队,经常走进群众家中搜集社情民意,及时协调和解决辖区各族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城乡融合各项举措落实到改善民生、落实到惠及当地、落实到增进团结上,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变人民群众“诉求声”为“鼓掌声”。抓好城乡建设促进民族交融。城乡融合建设作为促进各民族从空间共居到实现互嵌融居转变的重要抓手,让各族群众“住在一起”,实现不同民族群众“融在一起”,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融合。落实2100万实施雨水排涝、主干道白改黑、8条背街小巷硬化等7个集镇项目,大力推进集镇现代化改造,进一步丰富集镇功能,提升各族群众生活品质,以“硬联通”促进“软联通”,引导各族群众“插花式”居住,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情感和信任。

四、坚持绿色发展机制,推进各民族“美”在一起

坚持人与自然发展协同并进,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靠山。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管护并重,严格落实“三长”责任制,推行“少数民族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管理模式,严举措“管好田”、大力度“护好林”、高标准“治好水”。2024年,累计开展巡河910次、巡林550次、巡田231次,核查疑似耕地流出地块图斑3766个,恢复耕地面积6663.21亩,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推动乡村风貌提升。积极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家乡发展必有我”主题实践活动21场次,引导在外的各族乡贤返乡清除破旧危房,增强各族群众建设宜居康寿美丽家园的主体责任感,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助力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近年来共整合3294万元建设85个屯道路、排污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人文特色景观,彰显生态人文人居之美。优化集镇综合管理。实行党员街长制,落实常态保洁,整治占道违停乱象,拆除集镇违建建筑约3000㎡。建成运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全面改善提升集镇面貌,建立城乡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积极创建绿色社区,推动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绿色化、现代化。

五、坚持治理创新机制,推进各民族“亲”在一起

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宁的重大使命任务。要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温度,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水平,保障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巩固城乡融合发展成果和民族团结取得的新成效。以“三治融合”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村规民约》,积极探索运用积分制管理制度,制定信用积分标准,以“自治”激发乡村治理“新智力”。选拔和培养“法律明白人”,提供“零距离”法律服务,引导各族群众深入学习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素养,推动法治建设与民族团结一体建设融合发展,维护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坚持用良好的道德风尚浸润乡村文明,以优良的社会风气激发民族事务治理内生动力。以“全网格化”提升基层治理响应效能。把信访维稳、动态防返贫监测、民族团结纳入网格化管理内容,建立起社区居委会、街长和网格长三级包挂到每个少数民族居民家庭包挂服务机制。并建立“掌上网格群”,通过线上微信群、线下网格化等方式,切实将服务与需求一一对应,使各族居民需求的“千条线”与社区服务“一张网”有机衔接,拓宽社区服务涵盖面,提升居民满意度。充分发挥15个治理网格、83个网格单元前沿阵地作用,以“精细治理”筑牢善治基础。以“小微接访”主动服务基层治理。将矛盾化解服务关口“前移”,全面排查化解涉及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纠纷,及时掌握引发矛盾纠纷的苗头性线索,用好矛盾纠纷化解“三二一”机制。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推动“枫桥经验与民族团结”双线融合,保障平安法治社会大局稳定。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