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贵港市“三项就业举措”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

2025-07-29 15:35     来源:贵港市民宗委     作者:唐远全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年来,贵港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为出发点,将就业服务作为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突破口,着力破解各族群众就业难题,推动各族群众在就业中互嵌共融、共事共乐,形成了就业促融居、服务聚民心的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搭建跨域联动的就业桥梁,拓宽各族群众就业渠道。一是动态监测供需两端。对490家重点企业实施缺工监测,精准掌握缺工规模、类型、技能要求及薪资水平“四清”信息;通过街道社区摸排、“数智人社”平台数据整合,建立求职者需求清单,实现企业用工与群众就业需求的智能匹配。二是深化劳务协作。实施“红石榴就业行动”,与百色、河池等区内城市建立劳务合作,将其打造为劳动力输出外延地;与广东中山市开展“共享用工”合作,今年更新发布企业招聘信息2704条,推送岗位110715个次,招聘信息发布覆盖1061个行政村、133个社区,促进跨区域劳动力合理流动。三是“点对点”送工到家。组织社区各族求职者走进企业实地参观,今年以来累计包车“点对点”送工7245人次,实现“家门口到厂门口”无缝衔接。四是线下宣传+直播带岗。依托市、县、乡三级就业服务点,宣传用工信息,把就业创业政策送上门,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以网络招聘和直播带岗为突破口,搭建起求职者和需工企业之间的“桥梁”,让各族群众足不出户获取岗位信息实现就业。五是集中就业救援服务。今年以来,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161场次,4784家企业参与,提供岗位17.91万个。

二、创新就业信息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就业服务。一是建立“零工市场”。用“用工放心、就业安心、群众省心、服务贴心”标准,为提供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政策法律咨询、劳动维权等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累计服务4.45万人次,提供岗位5.58万个。二是开发“零工市场智慧管家”。打造“云端零工市场”,“智”推精准就业,以精细化服务,实现零工、雇主双方足不出户即可实时“掌上”揽活招工,项目获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三是打造“就业超市”。落实服务事项“就地办”,职业培训“就地学”,工作岗位“就地选”,形成覆盖村(社区)的全时全域、线上线下、就近服务新格局,项目获《人民日报》《新华社》刊登。四是搭建“荷城驿站”。紧盯快递、外卖、货运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薄弱环节,聚焦从业人员实际需求,开设“新”语心愿墙和咨询服务热线,精准解决新业态群体学习培训、子女托管、住所租赁、社保医保、相亲交友等12项需求。五是建设“工会爱心驿站”。配备空调、微波炉、书籍、充电器、饮水机、应急医药箱、WiFi路由器、爱心衣柜、卫生间等设备设施,供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快递员、交警、园林绿化工人、出租车司机等户外工作者提供暖心便捷服务。

三、开展精准化分众化就业帮扶,解决各族群众就业难问题。一是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帮扶机制,对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等实施分类帮扶,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难以市场化就业的人员。2025年以来利用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12248人,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900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二是技能培训促就业。实施“技能照亮前程”行动,根据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和就业重点群体培训意愿,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2025年以来,全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749人次。2025年以来,全市共举办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活动20场次,提供就业岗位38995个;举办就业指导课3场(现场2场、直播1场)。三是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全市357家就业帮扶车间累计带动3054人就业,重点吸纳安置社区劳动力,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强城市社区归属感。四是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96笔23644万元,扶持1096人创业,带动5480人就业,通过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推动各族群众以创业促融居。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