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田东县构筑文明实践圈绘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图景

2025-07-30 10:25     来源:田东县     作者:姚敦波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田东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合,构建起“全域覆盖、资源整合、活动常态、服务精准”的文明实践圈,推动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情感、凝聚共识,绘就出一幅“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动画卷。

织密阵地网络,打造互嵌共融“大舞台”

按照“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田东县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场所资源,在全县10个乡镇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72个行政村(社区)实现文明实践站全覆盖,同步打造“民族同心驿站”“双语服务站”等特色功能区,形成“15分钟文明实践圈”。在壮瑶杂居的作登瑶族乡,文明实践所融入铜鼓文化、瑶绣元素,设置“民族技艺传习室”,邀请壮族织锦传承人、瑶族银饰匠人定期开展培训,年均培训各族群众500余人次。平马镇百谷村文明实践站依托红色资源,打造“民族团结红色讲堂”,通过老党员讲述多民族共同奋斗的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这些阵地既成为政策宣传的“传声筒”,更成为各族群众交流互动的“连心桥”,年均接待群众参与活动达15万人次。

创新活动载体,激活互嵌共融“活力源”

以“我们的节日”为抓手,策划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文明实践活动,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赏。每年“一镇一节”“三月三”期间,举办“民族文化大巡游”“歌圩对唱大赛”等活动,各族群众身着盛装同台展演,壮族的歌、瑶族的舞、汉族的杂技交融碰撞,吸引超5万人次参与。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百家宴”“女儿回娘家”等活动,让不同民族家庭围坐一桌,分享特色美食、共话家常,在烟火气中拉近心灵距离。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同上一堂民族团结课”“民族小伙伴手拉手”等实践活动。田东油城小学组织壮、汉、瑶等学生共同制作“民族同心结”,开展“我给小伙伴讲民族故事”主题班会,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2025年以来,全县中小学累计开展跨民族研学活动100场次,覆盖学生1.2万人次。

聚焦实践服务,夯实互嵌共融“生活圈”

将文明实践与民生服务相结合,组建“多民族志愿服务队”,吸纳壮、汉、瑶等民族志愿者3200余人,开展“结对帮扶”“技能培训”“矛盾调解”等服务,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志愿服务队中的壮族农技师韦再行与思林镇瑶族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手把手传授芒果种植技术,带动50多户瑶胞家庭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创新“双语志愿服务”模式,组织懂壮语、瑶语的志愿者深入偏远村寨,开展政策宣讲、法律援助、健康义诊等服务。2025年以来,已开展“双语普法”活动30余场,发放《民族团结法律法规手册》1000余册,调解民族间矛盾纠纷38起,成功率达100%。同时,依托文明实践站开展“技能共享课堂”,开设电工、月嫂、电商等培训课程,帮助各族群众掌握一技之长,累计培训1.2万人,其中80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

培育文明风尚,厚植互嵌共融“和谐风”

田东县深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道德模范评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活动为抓手,筑牢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根基,涵养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罗连草便是生动典范,这位自出生就没有左小臂,右手也有缺陷的壮族女性,用坚韧撑起家庭、以大爱温暖残疾群体。其事迹经各级文明实践站宣讲,成为涵养文明、凝聚民族力量的鲜活教材,在右江河谷播撒崇德种子。推动移风易俗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摒弃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在义圩镇,壮族“喊寨人”(传统村落管理者)变身“文明实践宣传员”,用山歌形式传唱民族团结、环境保护等内容,让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如今,“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全县各族群众主动参与民族团结实践的积极性显著提升,社会和谐指数逐年上升。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