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贺州市平桂区大平瑶族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党建为引领,以法治为保障,以民族团结为纽带,创新推行“融合治理”模式,构建起“党群融力、法理融通、汉瑶融情、软硬融合”的平安建设新格局,绘就了一幅“平安底色浓、民族情谊深、乡村发展兴”的社会稳定平安家园画卷。
党群融力,汇聚治理新动能
将党建作为平安建设的“第一引擎”,将“先锋大平·同心瑶乡”党建品牌作为凝聚力量的主心骨,建立“党委抓总、部门联动、支部落实、党员带头”责任体系,先锋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引领各族群众同心参与家园建设,夯实了平安建设的组织根基和民心基础。精心组织村党组织书记“领头雁”培训和农村党员大规模培训12场,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履职能力,使党组织在平安建设中真正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探索“党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各级党支部召开议事会议83场,争取资金160余万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6个,党群干群关系在共谋发展中愈加紧密。大力发展腐竹、罗汉果、八角等特色产业,全乡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产业发展带动了各族群众增收,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心头暖起来,为建设社会稳定平安家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法理融通,织密平安防护网
不断优化“1+N”多方联动综合治理格局,构建了以乡、村、网格为单位的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27个网格配备网格员及指导员共60名,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乡一张网,承担矛盾排查、平安宣传、民生服务等职能,用“小网格”服务“大民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整合综治中心、司法、派出所等力量,形成“信息互通、问题联治、工作联动”的矛盾化解机制。2021年以来,排查各类矛盾纠纷,成功调解172件,调解成功率达96%,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同时,创新“法理+情理”调解模式,依托民族乡“熟人社会”特点,构建“瑶族长老+党员骨干+法律工作者”多元调解队伍,将瑶族“讲情理、重和睦”的传统习俗与法治理念相结合。充分发挥31名“法律明白人”和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在处理民间纠纷时,既讲法律依据,又谈民族习俗,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交融互嵌,浇灌团结幸福花
将民族团结与平安建设深度融合,以各类节庆、文体活动为载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举办“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齐栽民族同心树”“村BA”篮球赛等特色活动30余场次,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互动中增进了解,深化情感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帮扶机制,通过就业服务驿站为群众推介就业,6个行政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结对共建;各民族之间互帮互助已成为常态;联动粤桂大学生志愿者、非遗传承志愿者,成功打造“瑶乡夜语”、夕阳红等“1+6+N”志愿服务品牌,解决山区各族同胞就医难、办事难等各种问题346起。让“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扎根心底,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动局面。
软硬融合,夯实长治久安基
以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硬支撑”,抓住40周年乡庆契机,谋划实施41个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投入资金7545.33万元,已有36个项目完成并投入使用,特别是公会至大平二(三)级公路建成通车,打通了瑶乡群众的出山路、致富路、民心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村级综治中心建设,深化运用“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以综治平台、治安监控系统、网格微信群等信息化治理手段,结合“一村一警”联络机制,治安巡逻队的常态化巡防,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以宣传教育创新增强“软实力”,以普法宣传为抓手,开展“平安进万家”主题活动,通过瑶歌对唱、快板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反诈、禁毒、消防安全等知识,累计开展宣传活动30多场(次),覆盖群众5000余人次,充分利用微信网络平台拓宽宣传沟通渠道。同时将法治宣传与文化、志愿活动深度结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度界、瑶绣比赛等特色文化活动开展法治宣传150余场次,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法制教育,在接受法治教育中参与平安创建工作。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