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各族自治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着力在创造更优的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社会条件上下功夫,多措并举、强力推进,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一、创造更优的“共居共学”社会条件,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融入全过程各方面,搭建各族群众学习平台,创造互融互学、共同成长的社会条件。打造新媒体矩阵促“共居共学”,利用“桂林龙胜”“龙胜民宗局”等微信网络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知识。目前通过微信网络共转发民族政策理论和刊发信息超过500条,覆盖全县119个行政村,其中《其乐融融一家亲》《潘保玉:让山坑变“金坑” 让梯田成风景》被《中国民族报》采用。用好公共阵地促“共居共学”。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城乡建设、植入社区村屯,依托公共阵地设置“共居共学”的“读书角”、“你说我听大家谈”小课堂等200多个,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搭建感悟教学点促“共居共学”。建设江底乡“瑶民感念红军”、泗水乡红军岩“党的初心”、马堤乡“万人界”、伟江乡“一件花棉袄”、乐江镇“河口阻击战”纪念园、平等镇“红军楼鱼水情”等6个主题教学点,多角度全方位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每年开展感悟教学达30000多人次。
二、创造更优的“共建共享”社会条件,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更加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交通,优化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7个乡镇获得新型城镇化验收,完成县城6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龙胜至湖南城步高速公路顺利通车,龙脊大循环公路有效贯通,内联外畅的大交通格局逐渐形成。增靓乡村“颜值”,实施家门口花草化、道路整洁化、处处诗意化工程,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守住村风村韵、村景村味。37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6个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立完善“共建积分制”,村民参与公益劳动可兑换服务或奖励,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龙胜瓢里镇六漫村被列为广西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建设典型案例,龙胜龙脊镇马海村村庄规划(2020—2035 年)入选广西村庄规划优秀案例。
三、创造更优的“共事共乐”社会条件,提升各族群众安全感。办好“一老一小”等民生实事和公共事务,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覆盖率100%,“全周期积分会员制慢病管理模式”入选全国县域慢病管理优秀案例。加强社区建设、优化社区服务、丰富社区活动,打造完整社区、智慧社区、平安社区,建设基层服务管理工作站(中心),持续把5个集中易地搬迁安置点纳入所在村、社区进行“一站式”综合服务管理。全县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 99.71%,《“小火塘”里劲吹文明新风》做法成功入选自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案例,龙胜被评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用好“零工驿站”架起就业桥,建立联点对接制度,为各族群众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将服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暖在“心坎上”。全县共开发乡村振兴公益性岗位1520个,42家帮扶车间就地就近解决就业人员1390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