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五强化五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08-27 18:35     来源:广西科技大学,民族团结促进处     作者:张庆武,吴荣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年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探索“五强化五融入”创建模式,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学校师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显著增强,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等荣誉称号。

强化党的领导,融入办学治校。一是强化理论学习。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党委会第一议题学习和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采用学习前调研、学习中研讨、学习后总结的方法,提出学校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思路,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坚实理论基础。二是融入办学治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与党建思政、意识形态、文化宣传、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工作一体推进。成立学校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定期研究推进民族团结工作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年度党政工作要点,纳入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二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教职工年度考核、师德师风考评和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等考评体系,明确部门职责分工,有力推进创建工作。三是开展全员培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培训课程,每年组织开展中层领导干部专题培训、干部网络学院培训、党员集中轮训、教师发展培训和教师入职培训等,把民族理论与政策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

强化教学改革,融入课程育人。一是使用统编教材。严格按规定推广使用国家统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确保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组织思政课教师深入研究教材,集体备课,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做法。二是融入课程教育。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课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推进构建“大思政课”格局中,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开设为公共必修课。近三年,组织民族团结践行团等 79 支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普通话推广、民族文化传承、理论政策宣传等活动,有 2 个团队入选全国重点团队,6 个团队入选自治区级重点团队。三是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校建立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站,开设普通话课程,举办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开展朗诵比赛活动等,《中华经典诵读》课程获评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近三年,学生参加广西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获一等奖6 项,普通话水平测试站累计完成 18273 人次测试,实现校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全覆盖。充分发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作用,积极开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活动,为广西11 个县(市、区)累计培训乡村教师 2000 余名。

强化主题活动,融入实践育人。一是促进学生交流交融。实行各族学生混班教学、混合住宿、共同用餐,常态化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活动等,增进各族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学校食堂提供有民族特色小吃、清真美食等,满足各族学生的需求。各族师生在食堂自由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交流感情,实现“小餐桌”助力大团结。二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团结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党日活动,让广大党员不断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自觉。创新开展“石榴籽同心筑梦”主题团课、“青春向党 团结奋进”主题团日和“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青年团员和大学生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每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主题教育活动,发放《民族工作应知应会宣传手册》,利用“三会一课”、主题班会、校园网等多种形式,进行全覆盖宣传教育,引导师生员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参与青少年交流计划。成功承办由广西与河北等6省区联合举办的第 21 届广西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暨跨区域面向东盟国家青少年机器人邀请赛,增进了各省区青少年的交流,加深中国与东盟国家青少年的友谊。

强化环境建设,融入文化育人。一是优化校园环境建设。有步骤建设综合文化广场、红色文化园、民族文化园、廉洁文化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园,改建校史馆,建设“三全育人”示范中心党史教育基地、民族文化创意工作坊、苗族芦笙研习坊、手工创意工作坊等文化教育场馆,设置宣传栏、民族体育文化墙等,用这些文化阵地在校园广泛展示中华文化符号。二是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学校充分利用文化阵地,结合开展“美在科师”“舞在科师”“动在科师”“科师有礼”等文体活动,打通文化育人各环节,形成了“室内场馆——室外景观”文化场景线、“文化展演——体育竞技”品牌活动线、“校内熏陶——校外实践”协同育人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学校特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课堂、融入校园环境、融入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三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常态化举行升国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在“广西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举办民族歌舞表演、民族体育运动、民族美食品鉴、非遗文化体验、祭扫英烈、包粽子、包饺子等富有中华文化内涵的活动,举办“石榴花开幸福科师”民族团结进步摄影比赛、“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各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强化理论研究,融入科研育人。一是积极在思政课和专业课中充分挖掘民族团结元素,开设了《民俗学》《民族民间音乐》《民族体育》等少数民族课程,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民族文创产品设计、艺术作品创作等教学方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可听、可看、可感,启发学生感同身受、引发情感共鸣。学校《“新质”助“甜”·糖罐促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经济基础》荣获2024 年全区高校“大思政课”示范课堂一等奖。二是鼓励师生积极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科研项目研究,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和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文化研究基地,聚焦“一山一河一地”(大瑶山片区、红水河流域、桂中大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开展大瑶山民族教育、瑶族“非遗”资源挖掘与传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增进各民族对瑶族文化的认知和尊重,促进文化交流与交融。三是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与来宾市民宗委共建来宾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与来宾市社科联共同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学术研讨会等,还与区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成功举办“大瑶山90 年蝶变”学术交流会,为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