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直属机关第三幼儿园充分发挥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通过课程建设、实践创新、阵地打造及协同育人等路径,构建“园所主导、多方协同、社会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生态体系,在教育和生活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感知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幼儿园发展、家园互动有机融合,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园建设。
深耕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新范式。以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本土资源促进幼儿园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研究》为引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幼儿园发展、家园互动等有机结合起来。一是与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建研修基地,对师资队伍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工智能+民族教育”等专题培训,提升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课程开发和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能力。二是建立“资源共享+园本教研”共同育人模式,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和本地民族文化资源,与民族、文化旅游、消防等部门协作,优化具有本园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开展中华文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消防知识、非遗文化等进课堂活动,全面总结幼儿园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在实践路径、实施策略及育人成效方面的创新经验,并向区内各地进行推广。三是大力开发包括非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特色民族美食等内容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资源库,编撰民族团结教育优秀论文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秀案例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视频(小、中、大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教案等丰富实践成果,构建“园所主导、多方协同、社会参与”的全方位推广模式。
创新主题活动与实践机制,打造“筑童梦”育人品牌。一是以“筑童梦”党建品牌为核心,将红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形成“每周一主题、每月一活动”的浸润式教育机制,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二是结合“三月三”、端午节、“七一”等传统节庆与重要节点,设计“民族童谣传唱”“民族服饰秀”“红色故事会”等主题活动,将民族团结理念具象化为幼儿可体验、可参与的实践场景。在“三月三”活动中,幼儿通过制作五色糯米饭、跳竹竿舞、绘制铜鼓纹样,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深化“党建+N”嵌入式帮扶机制,与百色、马山农村幼儿园共建“民族文化活动区”,派驻党员教师开展“民族文化环境创设”“非遗课程指导”等帮扶行动,推动城乡园所文化互嵌发展。通过“民族文化游园会”“城乡幼儿手拉手”等实践活动,促进各族幼儿交往交流交融,累计开展跨区域联合活动20余场,惠及农村幼儿2000余人次,形成“城乡联动、文化共生”的民族团结教育进步新路径。
强化阵地建设,打造浸润式民族文化育人环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具象化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文化场景,构建起“全域覆盖、多维互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阵地体系。一是深挖文化符号,创设特色育人场景。在园内打造“中华文化展陈门厅”“民族音乐教室”等文化主题场景,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以“非遗传承”和体验中华文化传承为主线,集中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扎染技艺、各民族乐器等工艺作品,并设置互动体验区,幼儿可亲手参与简易非遗手工制作,在“做中学”中感知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深厚底蕴。二是创新空间设计,实现环境育人全覆盖。在幼儿园的入园大厅、操场、走廊、教室、功能室等公共区域,以宣传标语、展板、特色场景布置、民族游乐设施等形式,创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文化宣传育人阵地,设置“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展板,在户外游戏区增设特色游戏设施,将共同体理念融入幼儿日常游戏,实现“一步一景皆文化、一区一角皆课堂”的育人效果,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三是创新场景化设计,注重“软性浸润”。结合端午节、中秋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举办“迷你歌圩”,幼儿身穿各民族服饰,参与对歌、抛绣球等民俗活动;在消防主题月中,在宣传海报中融入“消防英雄与各族群众并肩救灾”图文故事,将安全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结合。使抽象的共同体内涵转化为幼儿可理解、可共鸣的具体体验。通过“环境创设—活动嵌入—幼儿主导”的三维路径,幼儿园成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幼儿生活全过程,形成“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的育人新模式。
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家园社”共同体建设网络。以“幼儿园引领、家庭参与、社会支持”为原则,构建起“家园社”协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联动格局。一是创新家长共育模式,夯实家庭教育根基。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围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系统设计课程与实践体系。通过每学期4期的“家长学堂”,邀请教育专家、非遗传承人开设专题讲座,解读中华文化内涵、民族政策及家庭教育策略。同时,建立“家园共育资源库”,收录家长撰写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心得、家庭文化传承案例等成果,并通过幼儿园公众号分享活动成效,形成“家长带动家长”的示范效应。二是依托“民俗进校园”品牌活动,常态化开展亲子共育实践。在“非遗传承日”中,家长与幼儿合作完成绣球制作、五色糯米饭烹饪等体验项目,以“手把手”实践增进家庭对中华文化、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度认知。三是拓展社会协同路径,凝聚多元共建合力。主动链接社区资源,搭建“园社联动”实践平台,与周边社区联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组织师生及家长志愿者走进社区广场、街道,通过发放民族团结进步法治宣传册、展示民族文化手工艺品等形式,向居民普及民族团结进步知识,今年累计发放宣传册2000余份,覆盖居民800余人次。深化“小小石榴籽”志愿服务项目内涵,组织大班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社会公益实践,形成“园所—家庭—社会”协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局面。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