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形成特色活动、教学实践、校地合作等系列特色成果,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筑牢组织机制根基,民族团结进步保障坚强有力。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学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相关考核机制。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制定学校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师生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二是规划先行夯实制度支撑。学校以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为契机,将民族工作与应急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同步建立民族政策法规学习长效机制,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研学、“三会一课”、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必修内容,不断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三是完善安全和民族团结“五进”(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机制。将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学员齐聚一堂,相互交流学习,提升自身技能,定期举办高危行业培训159 期,惠及2.2万人次。积极主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东盟国家留学生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品牌,先后举办越南、老挝安全生产监察员执法能力提升培训班。
构建立体宣传矩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厚植校园文化底色。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宣传体系,整合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LED 显示屏等12个校园媒体平台。线上通过官网开设民族团结专题板块,微信公众号推送主题推文,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线下利用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的 LED 屏,滚动播放民族团结宣传标语。让各族师生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绘就民族文化画卷。紧扣“广西三月三”民族传统节庆,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山歌演唱、民族服饰走秀、民族体育、非遗体验等,各族师生亲手制作绣球、扎染、香囊、“麽乜”等手工艺品,沉浸式感受非遗工艺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各班级利用班会时间,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中华经典诵读、“非遗”主题文化创意大赛、摄影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汲取知识、体验乐趣,作品《00后话三月三》入选“00后话百年”视频展播名单。三是拓宽文化传播渠道。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图书专题展,涵盖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大力开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活动,组建电商团队参与大型直播,以“文化讲解+产品体验”的创新模式,介绍绣球、铜鼓等民俗文化符号,推介非遗技艺与特色产品。师生团队走进 “五彩壮乡文化产业园”,参观民俗非遗馆,学唱山歌、制作五色糯米饭,分享民俗与民族图书阅读感悟。举办民族团结进步优秀电影展播,集中放映近年来备受好评的《百鸟朝凤》《阿诗玛》《十八洞村》等10余部佳作,充分展示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促进其各族师生团结友爱、和睦共处。
促进交融往来,构筑温暖和乐的民族团结环境。一是开展各族青年学生交流计划。学校现有在校生 16278 人,其中汉族学生 9382 人、壮族学生 5854 人,瑶、苗、侗等 18 个少数民族学生 1042 人。秉持“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推行混班教学、混合住宿、共餐共乐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有效促进各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 二是资助关怀困难学生。近三年累计发放助学金1300余万元,惠及2.1万余人次,实现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开展 “民族团结一家亲” 走访活动,深入民族地区学生家庭,赠送学习用品、宣讲资助政策,累计走访 100余户。真正让各族困难学生学有保障、学得安心,不断增进各族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意识和行动自觉。三是探索构建高职—本科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民族地区学生圆梦。学校开设高职学历教育,学生在校完成大专学业后,可依据个人成绩报考本科院校。近年来,已有2122名高职毕业生成功升入广西民族大学等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切实帮助民族地区学生实现大学本科梦想。
融入课程教学,让民族团结教育扎根。一是融入职教专业特色,夯实思政课教育阵地。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深挖各专业课程中的民族元素,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深化对民族团结的理解,从理论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二是深化实践教学融合,培育服务担当意识。推出“带着共同体去打卡”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各族学生走访民族博物馆、非遗工坊等特色场所,累计开展9批次,覆盖5000余人次,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增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与“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族服饰传承基地共建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与非遗体验活动,培养各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团结服务意识。三是开展民族体育特色活动,凝聚团结奋进力量。秉持“以体育人、以赛育德”理念,积极开展抛绣球、三人板鞋等民族体育项目。在自治区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中,学生团队荣获抛绣球比赛高职高专男子组第一名。同时,在体育课程中开设同心筑梦鼓、珠行万里、车轮滚滚、背篓绣球、三人板鞋等民族特色趣味竞技活动,每学期举办班级联赛、师生友谊赛等20余场,吸引超7000人次参与。
发挥办学优势,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深耕地方服务,绘就民族团结实践画卷。学校紧扣应急安全办学特色,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局,对特色专业学生实施“管训学”一体化准军事化管理,成功打造“应急蓝”校园文化品牌,并为社会培育了近5000名应急类人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先后参与了“3.21”东航坠机事件救援,武鸣、桂林等地洪涝抢险救灾。二是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办学七年多以来,学校形成了以应急救援、消防、安全技术与管理三大应急安全类专业为核心,机电一体化、信息安全等“2特3强3优”专业群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安全管理”“事故现场急救技术”等课程入选省级思政示范课程。2023-2024年金平果高职类院校专业类竞争力排行榜中,我校安全类排名第8(全国194所),在专业竞争力排行榜中,应急救援技术排名第2(全国53所)。学生就业率高于全区同类院校平均水平,连续四届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均为86%以上。三是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成果显著。2023年度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截至2024年,已组织各族师生参加各类比赛竞赛获奖超600项,其中,学生参加比赛获标志性成果奖22项(国家级5项、自治区一等奖17项);教师参加教学技能比赛获标志性成果奖7项(国家级3项,自治区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学校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高职组《生产事故应急救援》赛项中荣获铜奖,赛创成果丰硕。四是利用办学优势,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近三年来,学校教师立项的市厅级以上课题共计139项。其中,《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关系研究》、《广西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等课题直接以民族地区的文化为研究对象,把对民族地区文化的研究应用在解决具体问题上。获得发明专利69项,其中《一种消防救援用探险机器人》、《一种打火鞭》等技术专利成果的转化,将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