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三小学:以“1+3+5”机制 深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2025-10-01 17:45     来源:河池市民宗委     作者:蓝芳良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三小学秉持“幸福教育多元发展”办学理念,通过构建“1+3+5”工作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各环节,打造多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学校先后荣获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等50多项荣誉。

一、以主线贯通学校管理,厚植民族团结思想根基

通过建章立制、强化培训、激励先进等系列举措,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教育教学管理始终。落实国家相关指导文件,制定《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三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制度》等,夯实“铸牢”教育制度保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校年度工作同谋划、重要议事日程同部署,近两年开展专题培训 16 场,教师对“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知晓率达 100%。严格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近两年开展主题班会、实践活动 72 场次,覆盖学生 4300 余人次;把民族团结表现纳入学生综合评价,评选“民族团结之星”200 余人次,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

二、用三大平台浸润校园文化,营造民族团结育人磁场

坚持将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融入日常,通过打造三大平台,全方位营造育人氛围。一是打造红色文化平台。精心打造“奋进百年路”等校园红色文化教育阵地57处,每年制作宣传资料近10种6000余份,并将红色教育融入开学第一课、节庆活动及研学活动等,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到英雄纪念碑、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河池整编阅兵广场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活动,覆盖学生1800余人次,让学生感悟革命精神,深植爱国情怀。二是打造特色景观平台。建设“一厅一廊五室”特色宣教景观,“一厅”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厅”,展示同学们亲手创作的铜鼓面、壮锦纹样、毛南族傩面、民族服饰等非遗手工作品;“一廊”即“一串文化长廊”,它涵盖门、窗、墙、楼道等区域,特别打造了18米长的“金城印记”彩钢画卷,以蜂鼓纹样串联红七军三进河池等重大历史事件;“五室”即阅览室、非遗蜂鼓室、民族书画室、民族舞蹈室、民族体育室 ,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绘出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三是打造多元发展社团。构建“校级+年级”双轨并行的“幸福PLAY”课后服务社团体系,现有70个社团,吸引2457人次参与。其中非遗传承类的蜂鼓和荷花龙舞社团连续2年代表金城江区参加各级展演,累计培养传承人140名,近两年开展校际交流活动10场次;民族体育社团在2024年河池市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比赛中,勇夺4项冠军、1项亚军;智星、智云等科技创新社团在国际级赛事获奖75人次,国家级和省级获奖352人次,通过社团活动促进不同民族学生结对互助率达100%。

三、借五个载体深耕德育体系,培育团结奋进时代新人

通过五大创新载体,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地生根,着力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一是创新主题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融入党日、队课、思政大讲堂中,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20余场次,持续强化思想教育。二是创新社会实践。积极参与“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构建“中华文化+实践育人”双螺旋模式,组织开展抛绣球、板鞋、高脚马、打陀螺、抖空竹等民族体育运动,在活动中增进各族学生交流交融。三是创新普法宣传。加大民族团结进步法治宣传,近两年举办法治教育大讲堂11场,覆盖师生2700余人次,将法治思维与民族团结理念有机融合,共筑和谐平安校园。四是创新文化活动。每学期推行学讲一个民族故事、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歌舞、学做一个民族艺术作品、学练一个民族体育项目、了解一个民族风俗的“六个一”工程,近两年累计开展活动共48场次,覆盖全校44个班级,展出4000余件手工作品,让师生及家长深切感受各民族文化魅力,推动文化互鉴交融。五是创新家校联动。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等系列活动24场次,构建起“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民族团结教育生态圈,有效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