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要闻 > 市县信息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的文化建设实践

2025-10-17 19:55     来源:民族团结促进处     作者:黄宪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以下简称“国壮医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的重大公益性民生工程,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壮瑶医推广应用、制剂研发、民族医药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于一体的全国较大、广西首个综合性现代化三级甲等民族医医院。医院秉持“壮瑶医药为特色,中医药为基础,现代诊疗技术为保障”的办院方针,确立了“行健壮乡,道济天下”的宗旨。其独特的“四院合一”(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药研究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临床医学院)格局,使其成为传承中医药文化、推动壮瑶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

一是精神文化铸魂,构筑共同体的价值内核。国壮医院LOGO设计融合“手”(象征医者仁心与诊疗技艺)、“灵芝”(代表壮医药特色与健康佑护)、“凤凰”与“壮锦四结纹”(承载骆越文化底蕴,喻示民族团结与吉祥),巧妙地将中医、壮瑶医、地域文化、现代文化融为一体,传递出“多元一体”的共同体理念。其院训“赤诚、壮志、博采、唯实”八个字,既是职业操守的要求,也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服务理念“大慈恻隐,皆如至亲”体现了对全人类生命健康的大爱,奠定了医院多民族团队共同的精神价值。

二是物质文化塑形,营造共同体的空间叙事。国壮医院建筑整体彰显着民族文化自信,门诊楼的壮族铜鼓造型(直径99米,寓意长久)、布洛陀广场(壮族人文始祖)的雕像以及融入壮锦经纬与绣球元素的建筑细节,共同将医院打造成一个宏大的民族文化展示场,这些符号不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会说话”的文化载体,向每一位来者无声地诉说着壮族的历史、智慧与审美,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着对中华文化多元性的认同。医院将73项壮瑶医外治技法中的12项“名技法”和17项医保纳入项目广泛应用于临床。门诊民族医非药物疗法比例远超12%,出院患者民族药使用率超70%。这些凝结民族智慧的疗法,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医药线点灸、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等,以其“简、便、效、验”的特点,让各族患者切身感受到民族医药的疗效,增强了文化认同。依托壮瑶医药“治未病”理念,研发壮药锤、香囊、绣球、药枕、眼罩等系列产品,融合文化符号与现代需求,兼具传统智慧与实用功能。产品多次亮相广西“三月三”、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活动,并随国际交流走向越南、柬埔寨等“一带一路”国家,成为壮医药文化的“移动名片”。连续八年举办的膏方文化节,通过体验、讲座、展示等形式,深化民众对壮瑶医药的认知。

三是制度文化赋能,夯实共同体的长效机制。国壮医院创设的“青苗工程”与“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形成了老中青结合、多民族参与的人才梯队,通过师带徒、跨学科研修,培养了一批既精通壮瑶医药精髓,又具备现代医学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民族医药的活态传承提供了人才制度保障。建成了国医大使馆、名医堂、民医馆,形成了“上有国医馆引领发展,中有名医堂枢纽联动,下有民医馆扎根基层”的三级体系。医院作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牵头制定113个民族医病种方案,出版《壮医病症诊疗常规》,推动民族医药服务走向规范化、同质化,同时将特色疗法纳入医保,极大地提升了民族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与普惠性,让共同体建设的成果惠及更广泛的民众。

四是文化传播拓界,延伸共同体意识培育链条。创新性地将文化建设的触角延伸至基础教育领域,与区内多所中小学校联动,如指导南宁市良庆区那黄小学开辟了占地约200㎡的中药园,种植了金银花、金花茶、龙眼、益母草、八角等中药;与南宁市五象新区第四实验小学联合举办“本草童行·四时安康”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品牌活动等。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品牌活动创造性地将美育、体育、劳育与智育相结合,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更让中医药文化与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多个维度,在孩子共同参与、协作互助的过程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得以具象化,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下一步,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将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一是深化文化认同教育,促进代际与文化交融;二是推动文化空间现代转化,促进形神融合;三是完善制度协同机制,提升系统效能;四是构建社会化与国际化传播体系,突破传播瓶颈,通过联合研发、学术论坛、标准互认等方式,推动壮医药从国际“走出去”向“走进去”深化。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