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来自9个乡镇11个村的近6000户群众搬进南宁市隆安县震东集中安置区。从大石山区到城市社区,大家从互不相识到其乐融融,该安置区凭借良好的融合成效,先后荣获“首批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等称号,成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生动缩影。
一、从山区到社区,解决安居问题。为精细化服务社区各族居民,更好地推动社区多民族互嵌共融,去年底隆安县将原震东社区重新划分为民兴、民盛、民乐3个社区,整合了社区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网格员、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致富能手等力量,组建了“天天敲门”服务队、“帮帮团”等9支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形成常态化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为社区各族居民解决生活难题、提供更贴心的社区服务。
二、从农民到工人,解决乐业问题。近年来,隆安县在安置区创新打造“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模式,建设“小梁送工”零工市场,推出社区送单、企业派单、居民接单的就业服务机制,开发“小梁送工”数智化信息平台,为搬迁群众外出就业提供了稳妥便捷的点对点送工服务。实实在在的送工服务,也托起了大家稳稳的幸福。2020年3月至今,“小梁送工”已累计组织送工18.8万人次,帮助搬迁群众增收超2500万元。
三、从儿童到老人,解决后顾之忧。在民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的“广西青空间”,每天都面向群众免费开放。这里不仅是震东集中安置区各族群众文化学习交流的活动室,更是安置区志愿者与青少年儿童阅读互动的“第二课堂”,成为各族孩子交友学习、共同成长的重要场所。在关爱老人方面,安置区建成“长者食堂+日间照料中心”双服务体系,60岁以上老人可享优惠用餐,中度失能以上老人、80岁高龄老人还能享受送餐上门服务。食堂内,老人们只需1元钱就能吃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午餐,解决了做饭难、用餐不便的难题。此外,在日间照料中心内,安置区还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老年文化素质、生活技能提升等课堂,如舞蹈班、书法班、健康养生讲座等,让各族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
震东集中安置区以共同富裕为导向,通过新型城镇化推动各民族交融互嵌,打造共享公共空间与多元服务体系,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其经验不仅解决了易地搬迁安置区的发展难题,更对全区乃至全国易地搬迁安置区具有典型推广价值。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