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贯彻落实“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聚焦“全域互嵌·同心共治”,系统探索城市社区多民族融合新路径,推动各民族全方位、深层次互嵌融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
空间互嵌,构建宜居共享的社区环境。系统推进社区空间资源优化配置,搭建多层次交往平台与共享空间,促进各民族互嵌融居。今年累计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415.8万元,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完成棚户区改造3414套、城市危旧房改造557套,通过公租房项目妥善解决386户家庭住房困难,收购存量房2043套转为保障性住房,98%以上的无物业管理小区实现有效管理。按照“15分钟服务圈”布局,打造党群服务中心58个,增设“四点半课堂”“童趣乐园”等邻里共享活动场所,不断拓展各族群众日常交流互动的物理空间。建设“智慧社区”平台,推动351项政务服务实现一站式网上办理,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网络座谈会等,构建凝心聚力的网络空间。
文化互嵌,搭建交流互鉴的精神家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多元文化互鉴交融,持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根基。利用“同心文化载体”、“石榴籽课堂”、“骑楼大妈”等平台载体,以粤剧、快板等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文艺表演形式广泛开展理论宣讲,用党的理论政策凝心聚魂。用好市政小广场、骑楼城等阵地平台,常态化开展“新时代璀璨广场”群众文艺汇演、文化惠民等丰富活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归属感。以春节、中秋节、“广西三月三”等重大节庆为契机,举办茶话会、书画展、“民族文化交流”课堂等文化互鉴交流活动,推动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
经济互嵌,创建互惠共生的经济生态。以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为着力点,引导各族群众联合创业、协作兴业,创建互惠共生、利益交融的经济生态,让各族群众在协同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深入推广“金牌就业管家”公共服务品牌,与社区联动聚焦辖区企业、商圈需求为各族居民群众提供岗位匹配、技能提升、权益保障等一站式就业服务,建设12家零工市场,有效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推动社区居民、商户、社会组织、物业等多元主体“跨界合作”,共同创造经济价值。如万秀区南中社区,联合辖区居民、商会等多元打造“骑楼城商圈”服务队,推动骑楼城改造提升和招商运营服务,目前已招引六堡茶等106个知名品牌进驻,成为梧州市文旅商融合的城市新地标。长洲区竹湾社区发挥物业经营“超能力”,打响“红湾股改商贸领跑”物业租赁经济产业品牌,带动辖区及周边300多户约700多名居民就近就业。
社会互嵌,构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深化基层治理机制创新,落实惠民政策,构建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创新“邻里党建”模式,建立健全“社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宇党小组—党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构建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新格局。深度融合“党建+网格+大数据”机制,广泛推行“街长制”“石榴籽调解室”等特色工作方式,实现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5.92%,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搭建“红色议事厅”“邻里议事厅”等多类型参与平台,有效引导各族群众积极融入社区治理实践。积极培育“骑楼大妈”“梧城小哥”“邻里帮帮团”等志愿服务品牌,常态化开展邻里互助与困难帮扶活动,着力营造“和合而居、共绘和谐”的社区氛围。
心理互嵌,增强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坚持教育引导与情感融合并重,推动各族群众在相互了解、尊重、包容中深化情感联结,营造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氛围。广泛挖掘、梳理、展示和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树立和突出等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心理意象,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实施“一社区一心理咨询师”机制,组建超过200人的心理服务专家库,广泛动员1.16万名志愿者参与,依托“专家+志愿者”“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实现全市58个城市社区心理服务全覆盖,累计开展心理知识普及讲座和团体辅导2800余场,服务群众超过80万人次,从源头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重点关注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人员等群体,提供社会融入、情绪疏导与危机干预服务,完成心理疏导2万余人次,有效促进了各族群众情感相通、心灵相通与家园相通。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