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区那良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论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强边固防、兴边富民”使命,持续抓牢“稳定、发展、生态、强边”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四件大事,创新实施“党建+民族团结+N”融合机制,将民族工作深度嵌入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全过程,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等荣誉。
一、以“永福故里石榴红”强化守望相助意识,让党建扎根边疆、文化浸润人心
一是党建领航织密组织网络。深化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边疆治理体系,升级“满信边关党旗红”党建品牌,整合边防部队、海关、学校、企业等42个党支部资源,建立跨部门、跨系统的联防联建机制。推行派出所所长进入镇党委班子、民警兼任村“两委”成员制度,实现重大事项共商、突发事件共处、社会治理共治障。创新“党建+网格化”工作体系,在边贸合作社、落地加工企业等新兴领域建立14个两新党组织,依托那良商会党支部整合51家企业及合作社资源,推动产业振兴与公益联动,建立“企业+合作社+边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参与产业发展、共享振兴成果。
二是红色基因赓续集体记忆。深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底蕴,构建“一居一亭一馆一街一碑”红色矩阵。以刘永福故居、那良抗日武装起义纪念亭、大勉革命历史展览馆、1346号界碑为核心,开展“界碑下的党课”“开学第一课”等活动,年培训党员干部、边民超1800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边关、进家屯。2024年底先后投入三百多万中央专项资金,用于修缮那良古街、刘永福故居基础设施,建设那良古街路入口小广场,丰富各族群众娱乐活动。滩散小学成立“红领巾护界碑队”,通过擦洗界碑、巡边实践将爱国主义融入日常,形成“儿童带动家庭、家庭辐射社区”的守边链条,获央媒多次报道。
三是文化交融深化民族互嵌。以节庆为媒、活动为桥,推动跨境民族文化共生共融。元旦、“三月三”歌圩节、“阿宝节”等重要节点,举办“那良镇三月三嘉年华暨中越边民大联欢”系列活动,2025年累计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17场,吸引中越边民逾1.2万人次参与。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村规民约制定,打造板蒙村、那旺村为移风易俗示范村,同步推行“积分制”治理模式,村民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调解矛盾、维护环境卫生等方式获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优先享受公共服务,激发各族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组建那良镇民族舞蹈队、合唱团,定期开展歌舞比赛、戏曲展演等活动,鼓励各民族群众同台表演、共舞共唱。发掘“那良狗哥”等一批民间网红宣传员,利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讲述本地故事,传播正能量。民间艺人创作的《那良妹仔一枝花》等作品广受好评,成为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流量担当”。
二、以“十万山间陈皮香”深化共同富裕意识,让产业点亮乡村、振兴惠及边民
一是口岸经济驱动边民共富。里火口岸旅检通道于2025年5月29日正式开通,建成具备“货运+旅检”一体化功能的通道,为各族边民搭建跨境贸易新平台。依托里火通道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落地加工产业,全镇共计培育了6家落地加工企业,持续推动和扶持广西名州汇食品、坤祥等年产值过亿的企业发展。同步创新示范边贸合作,组建里火振雄边民合作社,创新“党支部+合作社+订单+多民族社员”模式,带动280名边民月均增收3500元。
二是农业品牌升级产业矩阵。整合陈皮、黄芯木薯、肉桂、八角、富硒水稻等十大特色农业与边境旅游的“10+1”特色产业集群,推出“那边良品”区域公共品牌,打造“种植-加工-品牌”一体化产业链,获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持续推动定聪、心远等龙头企业深化小青柑、沃柑等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吸引1.5万各族群众参与种植、分拣、包装等环节,实现“车间里手足相亲、流水线上守望相助”。
三是村企联营激活集体经济。争取衔接资金等4500万元,实施产业项目18个,采取“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多民族农户”、“合作社+企业+基地+多民族农户”等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服务、订单生产、保价收购、产品代销、吸纳就业等联农带农模式,带动3500多户15000名群众增收致富,受益群众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其中那巴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成为全镇首个“百万村”,实现各族边民共享发展红利。
四是筑牢防返贫长效防线。运用“4+3+3”工作法和整体“十看十聚焦”重点推进民族村寨产业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筑牢防返贫长效防线。全镇现有脱贫户1328户5803人、监测户126户512人,2024年顺利通过自治区防脱贫摘帽验收,“3+1”保障得到全面落实。
三、以“北仑河畔山水清”培育生态宜居意识,让青山守护家园、设施联通幸福
一是统筹“两个生态”建设。一方面持续净化政治生态,深化党员干部“斗争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服务精神”四种精神锤炼,通过纪律作风整顿与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各族干部结对包村,带领各族群众共清河道、共护山林,形成“支部领着干、民族携手治”的治理格局。另一方面持续擦亮绿色底色,聚焦养殖污染精准整治,通过“六个一批”,累计整改问题养殖户279户,同步推广“粪污—昆虫蛋白—有机肥”生态循环模式,2025年6月监测显示部分排水口指标已达二类水质标准。抓实涉重金属污染排查管理工作,全覆盖排查辖区企业,未发现污染问题。通过全力推动“林长制”、全面推行“河长制”及坚决落实“田长制”,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网络。重点改善抵边村屯、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的交通条件,打通连接口岸、互市点的“最后一公里”,2025年以来共计硬化产业路、屯级路10.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920盏,维修建设桥梁3座,让边民出行更便捷,特色农产品外销更顺畅。同步推动那巴村安置点配套灯光球场、健身步道,惠及46户247名瑶族同胞,打造“出门见绿、抬脚健身”的民族幸福家园。
三是提升美丽乡村品质。镇党委推动垃圾治理机制革新,积极引入第三方平台公司,实行环卫服务整体外包,增配压缩式垃圾车4台、垃圾桶300个及专业清运人员12名,垃圾清运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让优质公共服务惠及每一位边民。
四、以“百里边关联防治”筑牢守土固边意识,让忠诚刻在界碑、安宁洒遍村寨
一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建立那良镇防汛抗旱及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坚决落实“五早机制”(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上报、早处置),对地质灾害点、危旧房、水库等落实责任人动态监测,年内成功处置高林村山体滑坡、那旺村民落水等2起汛期事件。
二是扎实推进强边固防。通过创新打造“六个大”(大党建、大队伍、大宣传、大调解、大防线、大产业),进一步推进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取得新成效,年内查获“三非”人员148人、偷渡103人、涉私货物290吨(案值953万元)。同步创新运用“4+1调解法”化解纠纷成功率83%,吸纳民间力量设立“柏哥调解室”,有效治理“矛盾化解滞后”难题。
三是落实守边物质激励。足额发放边民生活补助、护边员岗位补贴,惠及30.5公里边境线内3.7万余边民,户均年增收1.1万元。同步于2025年3月建立边民生活补助协作机制,助力信息共享,规范补助方案。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