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虹桥小学以“文化为魂、课程为基、活动为桥、协同为力、机制为盾”,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化、常态化、特色化,为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文化浸润”为底色,营造浓厚民族团结育人氛围
聚焦环境育人核心功能,通过 “阵地建设 + 文化活动” 双路径营造浓厚民族团结氛围。建设特色文化阵地,打造 “民族风情长廊 +‘民族团结 八桂和音’浮雕墙 + 和美民族展厅” 立体空间,设置广西十二世居民族风俗文化廊,让民族文化可视化、可感知。常态化举办文化艺术节,定期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校园文化艺术节,组织学生身着各民族传统服饰参与迎宾、展演,构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校园生态,强化学生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
二、“课程融合”强根基,构建“和美育人”三维课程体系
以非遗“麽乜”传承为核心抓手,打造“四美”课程群,让民族团结教育“活”起来。“石榴花开美”非遗课程。将打榔、舞龙舞狮等非遗技艺融入课堂,师生共创“麽乜”、草药锤3000余件,开展民族剪纸、衍纸画、手工绣球制作、手工铜鼓制作等社团活动和特色课程,不断深化民族情感。“向阳花开美” 科创课程。创新“麽乜 + 学科”模式,结合机器人拼装、编程开展跨学科教学,实现“文化 + 科技 + 家国情怀”三重融合。“八桂花香美” 生态课程与 “并蒂花开美” 结对课程。通过中草药种植探究落实生态教育,依托跨省“手拉手”活动拓展民族团结半径,实现“生态 + 团结”双向赋能。编写“生态环保”校本教材,研发了1 套课程实施方案、12 册生态环保教育配套读物、75 份教学案例、92 个教学课件、68 个教学讲座课件,学生作品及配套教学素材共计 2000余份。
三、“活动创新”增实效,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
通过“文艺 + 体育 + 实践”多载体创新,让民族团结教育“活”在日常、“实”在行动。秉持文艺育人。组建“和声诵美”“和音雅韵”社团,打造《万疆》《和美颂》等文艺精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体育育人。结合 “广西三月三” 等民族节庆,开展板鞋竞速、竹竿舞、绣球传情等活动,创编融入民族元素的《虹桥学子加油呀》校本操,实现体育与民族团结教育深度融合。注重实践育人。创建“和美中草药种植园”“红领巾壮苗行”爱心公益市集,让学生在传统知识学习、公益服务中践行民族团结理念。受邀赴北京参加第六届“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非遗(集体)小使者活动,获教育部及国际代表点赞,推动“和美麽乜”民族教育成果走向全国。
四、“校社协同”聚合力,构建三位一体教育联动网络
打破校园边界,整合“校+家+社”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联动专业机构。与广西中医药研究院、广西药用植物园、那考河湿地公园等单位合作共建,拓宽生态教育资源,将大自然变成大课堂,同时聘请专家、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开展民族文化讲座、技艺传授等活动。深化家校社交流。通过德育主题沙龙、联动会议等推动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共议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结对共建。与五塘镇六塘民族小学等校合作,累计接待区内外跟岗学习教师团队、民族团结友好单位等3000余人次,构建全员参与、共建共享的教育格局。
五、“机制保障”促长效,夯实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根基
通过“制度 + 品牌”双保障,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持续落地。健全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建立“校长主抓、德育处落实、全员参与”的责任体系。打造特色品牌,构建和美育人“123N” 德育工作体系,创建“ye”课程品牌,成功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南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单位”。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