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池市教育系统始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为笔、以实践为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研学实践活动与跨区域交流合作,引导各民族学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认同,成功绘就了一幅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的民族团结教育生动画卷。
一是校园阵地“活”起来,传统体育绽放文化魅力。立足本地多民族聚居的文化优势,着力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课堂、进活动”。在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中心小学、王尚小学,将铜鼓舞纳入大课间活动,一至六年级学生全员参与训练与展演。在金城江区,教育部门将抛绣球、板鞋竞速、珍珠球等趣味性与竞技性兼具的民族体育项目引入课后服务体系,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让民族文化以“可参与、可体验 的方式深入人心,其中金城江区实验小学等 6 所学校,被认定为“自治区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今年广西 “三月三” 传统节日期间,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集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100 余场次,10 万余名师生通过参与抛绣球、旱地龙舟、舞龙狮、跳竹竿舞等活动。
二是研学载体“新”起来,红色非遗共谱传承新篇。依托河池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打造“红色 + 非遗”双轮驱动的研学实践模式。金城江区饮马河研学基地以“实景教学 + 情感共鸣”为核心,组织学生走进中国红军第七第八军河池整编阅兵纪念馆,通过聆听革命故事、观看历史影像、模拟军事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家国情怀,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河池西站研学基地聚焦非遗文化传承,开发“非遗 + 自然”特色课程,邀请花竹帽编织、壮族剪纸、瑶族刺绣等非遗传承人走进研学课堂,让学生在一针一线、一编一织中感受传统技艺的精湛工艺与独特魅力;宜州区则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将粤东会馆(抗战时期西南剧展旧址)、刘三姐故里、怀远古镇等场所纳入研学实践基地,选拔培养“红领巾讲解员”,让学生在实地寻访中了解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在讲解传播中成为民族文化的“小小传承人”。今年以来,全市各学校累计组织红色主题研学活动605 场次,参与学生超 15 万人次。
三是跨区联动“热”起来,手足相亲凝聚团结力量。搭建区内外学校“手拉手”合作平台,以双向互动促进各民族学生情感交融,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植心间。在区内,金城江区第五小学与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第三小学、南丹县王尚小学等学校建立结对关系,通过开展“民族文化共展示”“同上一堂民族团结课”“书信手拉手”等主题活动60 余次,促进桂西地区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在跨省交流中,宜州区民族中学、宜州区第五小学与新疆乌鲁木齐市第 136 中学搭建起“桂疆同心”交流桥梁,两地学生通过书信往来分享生活点滴、共绘“民族团结百米画卷”、同唱《我和我的祖国》《爱我中华》等歌曲,更通过线上直播共赏广西“三月三”歌圩、新疆古尔邦节民俗,在文化互赏中增进了解,在情感互动中结下深厚友谊。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