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由广西民族语文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民语中心”)主办的2024年广西民族语文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南宁举行。自治区民宗委二级巡视员张海英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讲话,民语中心主任莫宏主持会议并进行总结。
张海英在讲话中强调,民族语文工作者应在四个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一是要把好政治方向,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着重探索已有民族语文工作成果对坚持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赋能途径。二是要深入宣传教育,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用真实的民族语文研究成果生动地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讲述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效果。三是要积极开拓创新,助力加快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民族语言文化资源为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提高文化附加值,为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上民族语言文化保障。四是要弘扬实干作风,助力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在充分认识民族语文所具有的讯息传递、文化传承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民族语文在减少沟通障碍、促进感情交流方面的功能,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当天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7位专家从多个维度对我区民族语文学术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让大家了解到最新的学术思想和风向标。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原副局长、百色学院特聘教授李旭练所作的《方块壮字<革命歌>的学术价值》报告,为研究方块壮字和广西红色文化提供了指导;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韦如柱的《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中的“三交”史料,助力民族语言文字保护研究》展现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中蕴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广西民族大学教授蒙元耀的《语言学视野中的壮汉民族文化“三交”研究》从语言文化角度展现了民族“三交”的源远流长,蓝盛博士的《古壮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写照》是民族语言接触和文字借用促进各民族“三交”的历史见证,韦树关教授的《广西边境地区语言文化安全问题》让大家明白了边境语言文化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何霜教授的《语言调查—调查点及发音人的选择》点明了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研究的关键环节和因素;南宁师范大学讲师、潘红交博士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资源的抢救性保护与创造性转化研究》指出了民族口头文化保护传承在多模态智能媒体技术加持下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下午的交流研讨环节,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和7位专家所作的主旨报告内容进行广泛交流研讨。市县民族语文工作者分享了基层民族语文工作的现状、经验,指出了机构不完善、人才短缺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和加强培养培训等建议。自治区有关单位、企业人员阐述了人工智能对民族语言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推动作用和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如何未雨绸缪,坚持储备与培养培训相结合,做到民族语文人才不断层;如何正确理解、把握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树立自信、保持定力,推进民族语文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等等,为未来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莫宏在总结会议时指出,民语中心在过去一年中积极履行职责,稳步推进广西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调查保护、民族语言文化典藏、民族语言资源保护丛书和语言文化典藏丛书编纂、民族语文工具书和学习资料编纂等工作,并积极探索开发利用,规划了“共话家园”等多模态、全媒体展示平台。面对新机遇和挑战,下一步将继续致力于突破单纯的民族语文本体研究、打破故步自封的桎梏,拓宽渠道、探索蓝海。加强与学界、产业界、基层一线民族语文工作者等的交流合作,坚定地将传统优秀语言文化与现代优秀语言文化创新结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贡献民族语文研究力量。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旨在完整准确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好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语文工作的主线,致力于科学保护、研究和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语言文化,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来自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从事民族语文翻译、教学、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广西民族报社、广西三月三杂志社、广西民族出版社、有关企业及市县民族语文工作机构的领导、民族语文业务骨干,以及民语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共70余人参加会议。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