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0 00:00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网站
地理位置优越。西林县地处桂、滇、黔三省(区)边缘结合部,位于广西最西端,是广西西进和云贵东出的主要门户之一。全县总面积3020平方公里,辖2镇6乡94个行政村。境内溪河密布,有大小河溪295条,分属南盘江水系和右江水系。驮娘江、南盘江、清水江穿越县城而过,是珠江水系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西林具有“一脚踏三江、一肩挑三省”之称。
历史文化悠久。西林秦属句町王国,东晋十六国及南朝时期置西平县,北朝至隋属南宁州,唐属黔中道(今贵州)黔州所领。清康熙四年(1665年)得名“西林县”。民国沿称至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林出土了世界独有的铜棺、铜鼓,向世人展示了句町古国辉煌一时的文明。西林是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源地,“西林教案”已被载入史册。西林是清末明初“岑氏一门三总督”的故里,至今在那劳乡仍保留有完整的岑氏古建筑群。
民风民俗多彩。西林县境内居住有壮、汉、苗、瑶、彝、仡佬等15个民族,总人口15.6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9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0.8%。壮族的“欧贵”、苗族的“跳坡节”、瑶族的“盘王度戒”、彝族的“火把节”成为各民族节庆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驮娘江畔至今仍完整的保留着“女娶男嫁”的 “欧贵”婚俗文化,被专家们喻为“驮娘江畔的女儿国”。
生态环境良好。西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1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年均日照1612小时,全年无霜期350天以上,昼夜温差大,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2%。现有林地总面积255967.4公顷,森林蓄积总量达1093万立方米,是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西林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誉。2012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
农业资源丰富。西林处于云贵高原边缘,是高原与丘陵的过度带,地形、地貌以土山为主,占总面积95%。土壤以山地红壤为主,类型有水稻土、红壤、黄壤、石灰土、冲积土等5类,土层疏松、深厚、潮湿、肥沃,宜粮宜菜、宜果宜茶、宜林宜牧。良好的土壤资源让西林一直被称作是“插根扁担都能发芽”的地方。全县耕地22万亩,水果12万亩,被国家评为“中国沙糖桔之乡”;茶叶11万亩,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油桐、生姜、油茶等农副产品为外地客商所青睐,其加工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韩国。
旅游资源丰富。有广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那劳岑氏土司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壮族干栏式建筑群——那岩古寨;烟波浩荡、壮阔旖旎的高峡平湖——万峰湖;千姿百态、神奇壮观的溶洞——八行水源洞、周邦洞群等自然景观。
经济社会稳步发展。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21亿元,是2002年3.72亿元的3.36倍;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4.7亿元,是2002年7692万元的5.11倍;全县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达9.27亿元,是2002年3.01亿元的2.0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22亿元,是2002年1.36亿元的12.41倍;财政收入达到1.18亿元,是2002年3542万元的2.3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98亿元,是2002年0.92万元的3.3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21元,是2002年1327元的2.33倍。
有人将西林概括为:历史悠久之地,人杰地灵之境,文化灿烂之邦,绿色生态之都。1992年,西林县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享受自治县待遇。2012年10月18-19日,西林县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欢庆享受自治县待遇20周年,展示了我国民族自治制度在民族地区的实践成果,各族人民的时代风貌以及全县经济文化建设成就,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英明和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