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0 00:00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网站
凌云县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麓,县域面积2053平方公里,境内属山岳地形,海拔在250-2000米之间,喀斯特地形地貌的石山区占40.4%。凌云历史悠久,文化渊深,从宋朝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在凌云设置泗城州至今,已有950多年的州、府、县治地历史,被誉为“千年古府、养生天堂”,是理想的宜居养生之地。县内辖3镇5乡(其中4个瑶族乡)110个村(社区),2012年末总人口为21.91万,有壮、汉、瑶三个民族。境内有矿产、电力、农林、旅游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主要有硫铁矿、白云石、铝、煤等,初步探明硫铁矿远景储量1亿吨以上、白云石4.6亿吨、铝土矿3000万吨以上;溪河纵横落差大,水力储量丰富,年发电量超3.2亿千瓦时;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有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茶山“金字塔”,国家3A级景区泗城文庙、“亚州神奇第一洞”——纳灵洞,珠江源头之一的水源洞,神奇的浩坤湖,以及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77.41%,有茶叶、油茶、八角、杉木、桑蚕、烤烟等特色农业产业,其中,茶叶11.2万亩,油茶23.8万亩,八角22.15万亩,杉木17.8万亩,桑园5.06万亩。
凌云县1984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特困县,1992年4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2002年被国务院划定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重点产茶县、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县、广西卫生县城等殊荣。
目前,全县初步搭建了建材、电冶、农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等工业发展体系。一是工业集中区从无到有。建成2个工业集中区,即泗城工业集中区(旦村片区)和伶站工业集中区(停那片区、百当片区、九民片区);工业集中区规划总面积9585亩,开发面积1403亩,入园企业12家。二是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培育通鸿水泥(日产45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天龙锰业、永和冶炼、水利电业、浪伏茶业、羽腾制丝等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通鸿水泥、天龙锰业、永和冶炼、水利电业、羽腾制丝等5家企业产值均超1亿元。三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2年的55.9:19.2:24.9,调整为2012年的23.2:46:30.8。
1992-2012年,全县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0.91亿元,主要用于交通、能源、通讯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交通条件实现根本好转。完成了凌云至百色二级公路建设,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4241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行政村和大自然屯通公路的目标。二是电力建设得到加强。完成浩坤电站、坡贴电站等水电站建设,装机容量从1992年的0.24万千瓦增加到2012年的6.51万千瓦;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实现同网同价。三是通信设施不断完善,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四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试点、桂西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共3.69亿元,建成人饮工程985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11.42万人;小流域综合治理82.44平方公里,新建农田水利灌溉渠道197公里,改善灌溉面积3.03万亩;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座,新建县城防洪堤6.6公里。农村沼气池入户率由1998年末的23.5%增加到2012年的67%。
2012年10月18-19日,凌云县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欢庆享受自治县待遇20周年,展示了我国民族自治制度在民族地区的实践成果,各族人民的时代风貌以及全县经济文化建设成就,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英明和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