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巴马60周年县庆

民族团结共建小康社会 同心同德筑梦世界巴马——巴马瑶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发展纪实

2016-11-18 00:00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梁绍恩 韦鹏雁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今年11月18日,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巴马瑶族自治县迎来60华诞。1955年9月2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巴马瑶族自治县;1956年2月1日至6日,自治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巴马瑶族自治县宣告成立。

    党恩播福泽,国策赐祯祥。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巴马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弘扬“人敢拼命,山河听令”精神,克难攻坚、团结共进,打响并立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实现了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抒写了跨越式发展新篇章。

    特别是2013年,自治区部署建设以巴马为核心的广西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加快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核心区建设,为巴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巴马走向世界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1 奋进巴马 经济指数节节攀升

    巴马总面积1976平方公里,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2015年末总人口29.91万。巴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革命老区、大石山区、国家级贫困县。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巴马县委、县政府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数字是枯燥的,但透过数字可以看到巴马60年来的巨变——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巴马地区生产总值33.83亿元,是建县初期的950倍、改革开放初期的134倍;财政收入2.32亿元,分别是建县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2065倍、141倍。三产比例分别为26.91、24.6和47.3,形成了以特色种养为主的特色农业,以饮用水、长寿健康食品产业为主的特色工业,以长寿养生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特色农业经济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由靠天吃饭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195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万元,到2015年达到15.27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5214元。全县粮食作物种植每年稳定在26万亩左右,大宗经济作物如火麻年种植5万亩以上,蔬菜9万亩,桑园1.1万亩,富硒农产品10万亩以上。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全县“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形成,培育发展了广西巴马千百年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巴马百岁寿星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等10家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品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全县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中,建立科技研发机构1个,获得无公害产地产品证书1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5个,拥有注册商标10个,近几年的各级农产品展销活动中获得金奖5个、其他奖项8个。

    特色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自治县成立时,全县仅有2家手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仅50万元;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1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5.43亿元。重点发展天然饮用水、长寿食品加工等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创建巴马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7.5平方公里,目前已进入园区的企业35家,带动全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5%以上。以广西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为契机,重新按照自治区A类规划标准规划巴马工业园区,目前正在推进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厂房建设。

    特色旅游业不断扩大。旅游产业从无到有,2015年接待游客373.52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收入28.84亿元。百魔洞、水晶宫、百鸟岩等景区成为旅游热点地区,盘阳河景区成为“候鸟人”休闲度假胜地。先后获得广西优秀旅游县、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生态招牌越擦越亮。严格按照“生态是巴马的第一品牌,环保是巴马的生命”的要求,以自治区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盘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契机,投入4500多万元实施盘阳河流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升盘阳河沿河村屯污水处理水平。投入2000多万元开展赐福湖湖面综合整治工作,实现了还湖于景、还景于民。投入1.1亿元实施县域绿化工程、盘阳河生态防护林工程、景区退耕造林工程等项目,义务植树73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9%,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0天以上。

    2 幸福巴马 民生事业蒸蒸日上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60年来,巴马县委、县政府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全面推进民生幸福工程,不断刷新“民生高地”的惠民高度,让老百姓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2011年至2015年间,巴马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34%和新增财力的67%用于民生,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2015年,巴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2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14元,分别是2005年的3.19倍和3.26倍。

    脱贫攻坚激战正酣。巴马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贫困县。一直以来,该县积极开展产业化扶贫和开发式扶贫,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整体推进,走精准扶贫、“造血”扶贫、生态扶贫的路子,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十二五”以来,巴马整村推进31个贫困村,累计投入各项资金2.4亿元,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13.7万,减少到2015年的6万。

    在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中,巴马103个行政村有50个行政村被认定为贫困村,在册贫困户1.4万户6万多人,贫困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4.23%。该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紧抓实,县委、县政府与10个乡镇党委、政府及各相关责任单位主要领导签订脱贫责任书,10个乡镇党委、政府与103个村级党组织、村委会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传导压力,形成三级党政主要领导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建立“654321”的帮扶机制,实现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即正处级以上领导帮扶6户以上,副处级领导帮扶5户以上,正科级领导帮扶4户以上,副科级领导帮扶3户以上,一般干部职工帮扶2户以上,教师、医生帮扶1户以上。2016年,全县有13个村要实现脱贫。

    基础设施持续改善。60年间,巴马先后掀起3次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道路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通村连乡贯县跨区域交通网络格局。“十二五”期间,巴马先后实施交通公路设施项目119项,完成总投资3.84亿元,投资修建2条二级路、5条三级公路和48条通村水泥路以及近百条屯级硬化路,公路建设取得突破性和飞越式发展。河池至百色高速公路正在全线建设,贺州至巴马高速公路项目已落地,这标志着巴马的道路交通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十二五”时期,该县共实施农村人饮、水库水毁修复、防洪治理等项目2559处,为11.71万人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4万亩,治理河道20.3公里,建成防洪堤26.7公里。

    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巴马优先发展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协调发展。

    解放初期,巴马教育十分落后,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95%以上,全县只有1所初中、49所小学、160多名教师,校舍和设备简陋,学校办学条件差,只有5000多名中小学生,且基本上是走读生。到2015年底,全县共有中小学279所,学生4.0683万人。幼儿园有9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私立幼儿园98所,有1.262万名学生。全县教职工增加到2410名。小学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5%,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8.1%,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8.12%。巴马高中于2010年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民族体育教育成效显著:射箭、射弩等项目培养了多名国家级运动员,参加多届全国、全区少数民族运动会,取得13金11银8铜的佳绩。

    仅过去10年,巴马投入约2.8亿元用于建设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实施学校改造、农村学校设施改造、教师安居工程、食堂建设等项目448个,惠及200多所学校;发放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资金、助学金等各类惠民、资助资金累计约1.75亿元,受益达15万人次;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资金6500多万元,26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设营养餐,受益学生13.6万人。

    其他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科技研发硕果累累。1990年至今,共有27项科技成果获自治区级奖励,15项获地区级奖励。火麻、山茶油等本地绿色食品实现创新研发,巴马常春藤、巴马丽琅等高新技术企业不断获得发展。

    卫生医疗保障日益稳固。全县医疗卫生业务用房4.16万平方米,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达到1500平方米以上,2011年至今共争取专项建设资金4865万元用于县、乡、村卫生医疗设施建设,共建成10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

    就业形势不断好转。全县就业人员由1952年的258人增加到2015年的1.3812万人,增长了53倍。2015年末,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755人,完成率120.2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1%,比市下达任务4.5%降低1.59%。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县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参保人数不断增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以上。全县共建11个敬老院、16个老年协会、4个幸福院、1所公建民营养老示范中心,现有80岁以上老人3256人。2010年至今,全县共投入1亿多元用于发放孤儿、五保户、低保户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生活补贴。

    3 开放巴马 旅游产业红红火火

    沧桑巨变,巴马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从一个不起眼的贫穷落后山区县,变成享誉全球的“世界长寿之乡”;从一个位于大石山区深处的穷乡僻壤,变为国际长寿养生旅游区核心区。

    旅游,是巴马近年发展的主基调。2006年,巴马接待的游客是11万人次,而今年1—9月,这一数字飙升到334.28万人次!巴马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和中国长寿之乡,据第一次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数字显示,巴马百岁老人占总人口的比率都在22/10万~31/10万之间,居国内外长寿乡之首。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上,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奇迹。

    “山青、水秀、洞奇、物美、民淳、人寿”,让世界游客纷至沓来。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3个、四星级酒店2家、三星级酒店5家、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3处、旅游宾馆饭店294家、农家乐142家,总床位1.7176万张,旅行社及分社12家。旅游产业规模体系日益完善。

    旅游业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立足于观光旅游向休闲养生度假旅游转变,巴马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主打长寿养生品牌,把以长寿养生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业列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多方谋划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认可。在2013年7月3日召开的全区旅游发展大会上,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与桂林、北部湾被列为广西旅游发展“金三角”统筹推进。

    旅游业发展思路逐步明晰。确立了“长寿巴马·养生福地”的宣传口号,坚持长寿养生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发展战略和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发展目标,采取“党政大力支持,媒体强力推介,市场手段介入,书记县长齐抓”的办法,集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开发旅游资源,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开发。2013年以来,整合资金6000多万元,着手完善城乡建设和旅游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加快审批县城区总体规划修编和重点乡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甲篆镇坡月片区和巴盘片区的规划已通过自治区政府的审批;启动全县总体规划修编和交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了甲篆、那社等6个乡镇和60个重点村屯的规划编制,有效解决了城乡规划滞后等问题,为全面推进巴马旅游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品景区景点建设步伐加快。注重自然景观的挖掘开发,将独特的人文资源与神奇的山水洞穴景观有机结合,完善提升百魔洞、水晶宫、百鸟岩等景区设施建设,开发建设仁寿文化源景区、儒礼桃花源度假村、赐福湖长寿岛等一批知名景区景点。充分依托世界长寿养生品牌,大力开展“招商选商引资”活动,先后引进投资50多亿元用于景区景点开发。

    围绕巴马盘阳河长寿资源、山水风光和生态优势,按照创建盘阳河5A级景区的要求,精心策划包装百魔洞、中脉国际养生都会等景区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为提升巴马旅游的品质和档次提供了项目支撑。同时,在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中努力实现旅游与文化对接,打造巴马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风景。如在赐福湖长寿岛景区推出“梦·巴马”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仁寿文化源景区围绕“惟仁者寿”主题,专门介绍巴马长寿养生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为景区建设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了以龙洪、赐福湖、盘阳河流域为中心阵地的休闲养生度假中心,东有东山瑶族风情游,西有燕洞、所略乡村游和天坑石林探险游,南有敢烟长寿文化之旅,北有那社长寿风情观光和西山红色旅游的旅游网络格局。

    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全力加快吃、住、行等方面配套设施建设,全县可接待游客的住宿设施共有436家1.7176万个床位,其中星级饭店7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5家)有617间客房1106个床位,农家乐142家。在各景区景点、巴马收费站、赐福湖、甘水桥头设立了游客服务中心,积极推行规范化服务,培训旅游管理人员、导游及旅游从业人员,从业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4 筑梦巴马 决胜小康轰轰烈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60年的发展成就,为寿乡的进步积蓄了前进力量。巴马将以60周年县庆为新的起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胸怀中国梦,践行巴马梦,为巴马幸福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未来5年,巴马的奋斗目标是: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8亿元,年均增长1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16亿元,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1073万元,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69元,年均增长12.2%。旅游业强劲发展,到2020年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6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旅游总消费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脱贫攻坚如期完成,确保成功摘帽。

    坚持精准施策,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树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确保在2018年率先脱贫摘帽,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答卷。不断夯实精准扶贫各项机制,理顺扶贫队伍建设机制、扶贫项目实施机制、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简化扶贫资金审批流程。全力推进脱贫摘帽项目建设,全面建设20户以上自然屯通屯道路,确保所有贫困村屯通硬化水泥路;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农村污水处理及管网、自来水厂、垃圾中转站等设施,重点解决东山、西山等大石山区饮水安全问题;加大贫困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尽快解决贫困群众基本住房安全问题。

    按照“三个管住、两个建起来”要求,筑牢旅游发展基础,加快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核心区建设——

    “三个管住”:坚持核心景区要还景于民,管住核心景区的无序开发。坚持强化法规法治和规划,管住居民乱搭乱建。坚持巴马的核心价值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管住各类污染排放。

    “两个建起来”:旅游基础设施要建起来,实施新三年旅游基础设施行动计划,推动贺州至巴马高速公路尽早开工建设,争取桂林到河池经巴马至百色铁路建设列入“十三五”规划实施;积极推动百色·巴马机场培育开通新的旅游航线,完成巴马通用机场建设;争取推进乡镇公路提级改造,全面推进通村四级水泥路联网联通,加快改造重点景区旅游专线建设;加快完善旅游景区之间旅游环线道路和景区内部道路建设,增设旅游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服务设施要建起来,要建成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游客集散中心;加快旅游信息服务中心、规范化旅游标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旅游村屯群众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创设旅游发展的人文环境。

    巴马名片

    1991年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评为“世界长寿之乡”

    1995年被国家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香猪之乡”

    2007年被中国老年学学会评为“中国长寿之乡”

    2009年被中国书协评为“中国书法之乡”

    2009年被评为“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

    2009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十佳小城”

    2009年被评为“最适宜人居和最佳休闲养生的十个小城”

    2010年被评为“中国王牌旅游景区”

    2012年被评为“全国县域旅游之星”

    2012年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2013年被评为“中国十佳最美小城”

    2013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

    2013年被确定为“广西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

    2013年被确定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核心区”

    2014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2014年被评为“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

    201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富硒之乡”

    2015年被评为“中国国际长寿养生目的地”

    2015年被评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