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专栏

音乐舞蹈诗《花山》: 让壮族先民的艺术杰作在舞台上复活

2016-08-21 00:00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中国民族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第一幕“太阳·铜鼓·男人” 张磊摄


本刊讯 (记者孙文振) 随着演出铃声响起,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剪影呈现在观众面前:广西典型的山川形态,明江流水波光荡漾。水面上,竹筏子缓缓驶来。竹筏上,站立着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壮族乜婆,一曲骆越古歌随之响起……

8月20日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团选送的壮族岩画音乐舞蹈诗《花山》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国家民委副主任罗黎明等与首都各界观众共同欣赏了这曲壮人的生命礼赞。

《花山》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策划指导,广西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创作演出。作为一部展示“桂风壮韵”的舞台艺术作品,它以舞蹈为载体,通过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接、精神的穿越和连接,将广西左江沿江100多公里的美丽画卷复活到舞台上,展示了广西壮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时代风貌。

在作品的整体构架上,《花山》分别以“太阳·铜鼓·男人”“月亮·绣球·女人”“繁星·青蛙·子孙后代”以及“山水·壮锦和花山岩画”等具有壮族特定意义的文化符号组成的4个篇章,艺术地再现了花山岩画与壮族历史。

“花山岩画是保存了壮族先民伟大艺术杰作的载体。壮族岩画音乐舞蹈诗《花山》,是对这一特殊的壮族文化象征的艺术再现。”广西演艺集团歌舞剧院院长、《花山》执行导演李钒说。

《花山》的创作历时3年,2014年12月首演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该剧作为广西唯一的代表作品,参加了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此后分别在南宁、上海、南京、杭州等多个省市开展巡回演出。在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中,《花山》荣获了桂花剧目金奖、桂花导演奖、桂花舞蹈编导奖、桂花音乐创作奖、桂花舞美设计奖、桂花优秀表演奖等多个单项奖。

为了参加本届文艺会演,剧组对《花山》进行了重新编创。李钒介绍说,新版的《花山》更多提取了花山岩画中的壮民族文化内涵,突出地表达了壮族文化符号,对铜鼓、绣球、青蛙、壮锦等具有壮族特定意义的文化符号进行了巧妙组合,将民族文化符号融入到舞蹈意象中,并结合壮族多声部的民歌,形成了独特鲜明的民族韵味。

“《花山》尝试用舞蹈诗的形式来解读花山岩画的密码,花山岩画是人的各种动作造型图案,寻求肢体语言上的阐释是一种较为恰当的途径。”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韩德明说。

据了解,为了更加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花山》主创团队曾多次深入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一带进行采风,与民间艺人交流,学习研究民族音乐、舞蹈,查阅了大量的岩画资料,并反复地研究和论证,深入挖掘了花山岩画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最终才为观众们呈现出了这部精心打造的作品。

“太震撼了!”带着孩子来看《花山》的邢女士表示,这出剧目的创编很有特色,对于孩子了解民族文化很有帮助。

来自清华大学的黄天佑教授认为,《花山》给他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自然与人文交融一体。他说:“《花山》再现了壮族先民勤劳、勇敢、奋斗的民族精神,感谢主创人员,将这么美丽的画卷复活到舞台上。”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