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专栏

佳作荟萃 美美与共——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综述

2016-09-15 00:00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中国民族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闭幕式文艺晚会中的黎族歌舞《我的家乡没有雪》。 孙永刚摄


9月14日,中秋佳节来临之际,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齐聚北京京西宾馆礼堂,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闭幕式文艺晚会《花好圆月》的美好氛围中,共赏明月,共度佳节,为本届会演画上圆满句号。

从8月16日至9月14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以及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和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等35个代表团选送的43台优秀剧目,依次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惊艳亮相。这些剧目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了少数民族在全面小康建设道路上的信心和豪迈,展示了各民族文艺工作者的卓越才华和创作激情,唱响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9月14日晚,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中秋节的前一天,北京京西宾馆华灯璀璨、热闹非凡。

丝弦声声、管乐齐鸣。一曲器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拉开了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闭幕式文艺晚会《花好月圆》的序幕。80分钟的演出里,来自中央民族歌舞团和澳门代表团的300多名演员,为观众献上了11个民族的17个歌舞、器乐节目,营造出“月在天上,乐在耳旁”、温馨而又浪漫的团圆氛围。

这是离别前的最后一次相聚。在过去的30天里,我们徜徉在民族艺术的百花园里,欢享5年一次的艺术盛会——35个代表团选送的43台优秀剧目,依次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舞台上浓情上演,惊艳首都各界观众。

“民族平等,不仅包括政治、法律上的平等,也包括经济、文化上的平等。少数民族文化以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里独树一帜、光彩夺目。”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组委会执行主席、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说。

常创常新,古老民族文化焕发新生机

“给我一朵玫瑰花的时间,让我为你绽放一个春天的花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团选送的歌舞剧《情暖天山》中,有一首歌这样唱道。

过去的一个月里,种类繁多的“绚烂花朵”在民族文艺会演这个大舞台上尽情绽放:歌舞、歌舞诗、舞剧、歌舞剧、芭蕾舞剧、音乐会、少数民族剧种、汉族地方剧种、话剧、歌剧等等。43台作品中,各类剧目有32台,占总数的七成之多。种类之多,令人惊叹。

艺术的魅力在于常创常新、永不止步。坚持新人、新作、新形式、新内容,是本届文艺会演倡导的 “四新”。

红色经典《冰山上的来客》,被北京市代表团以歌剧的形式搬上了会演的舞台;重庆市代表团选送的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让观众感受了一次“轻盈脚尖上的民族文艺风”;江西省代表团选送的《热血山哈》,是采茶调与畲族歌舞结合后形成的新剧种“畲歌戏”;还有以现代音乐剧的形式演绎古老侗族大歌的《嘎老》和土家族经典民歌的《黄四姐》……古老的民族文化在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与活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欧建平,看完《追寻香格里拉》后,盛赞这是一部“中西合璧的舞剧精品”,“在西方芭蕾‘开、绷、直、立’的贵族审美与藏族舞蹈‘下颤加侧摆’的平民动律之间,寻找到一种有机又有趣的融合”。

而在表现新疆维吾尔族“非遗”项目——十二木卡姆的大型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中,主创人员不仅保留了传统乐器,还加入了钢琴、管弦乐、双键盘等现代乐器。华丽的服装、奔放的舞美、多媒体打造出的魔幻空间美轮美奂,让这部世界“非遗”惊艳全场。

“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中表现形式,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才是对其最大的保护。”《木卡姆印象》总导演、著名民族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努斯来提说,“在传统木卡姆中融入现代化呈现形式,使其能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它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厚植民族文化土壤,深挖民族文化精髓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民族文艺最大的看点、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原汁原味的特色文化。

贵州省代表团选送的苗族歌舞诗《巫卡调恰—外婆的歌谣》、海南省代表团选送的歌舞诗《黎族家园》、甘肃省代表团选送的歌舞剧《裕固族姑娘就是我》、青海省代表团选送的歌舞剧《彩虹儿女》等,以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为主打,在首都舞台刮起一阵“最炫民族风”。

“看完来自家乡的史诗一般的壮观演出后,我特别震撼和感动。我为我们的悲壮历史而震撼,为今天赫哲族的美好生活而感动。”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玉芳是在京工作的赫哲族同胞,她看完黑龙江省代表团选送的《乌苏里传歌》后哽咽地说。

很多代表团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作为展示自身特色、宣传当地发展的重要舞台,在演出之外,还精心准备了很多“助兴节目”。

为了让首都观众能够零距离接触和认识土族文化,青海省代表团在歌舞剧《彩虹儿女》演出之前,特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董思明等现场展示土族盘绣、花儿、敬酒歌、安昭舞等原汁原味的土族特色文化。观众们一边品尝青稞美酒,一边与土族民间艺人亲密互动,感受土族文化魅力。

“以前,我只知道我国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土家族,生活在湖南、湖北一带。今天才知道,原来青海还有一个土族,人数虽然不多,但文化底蕴很深厚。”退休干部黄在海看了《彩虹儿女》后高兴地说。

书写历史关注当下,重大题材凸显艺术厚度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为中国历史的创造出过力,都与中国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很多民族文艺工作者从悠远的历史中,挖掘出民族艺术的“珍珠”,在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同时,更为当下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了生动的历史注脚。

率德宏五族铁壁关八年抗英、加入同盟会打响云南反清第一枪的“边塞伟男”刀安仁、临危受命率军抵御外辱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民族英雄冯子材、为维护民族统一率3000名僧侣不远万里东行觐见乾隆皇帝的六世班禅大师、建立吐蕃王朝开创唐蕃联姻先河的藏王松赞干布……这些少数民族的英雄人物,经过民族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作,重新站在观众的面前,树立在人们的心中。

在历史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寻梦之路,是一条寻找家园之路,也是一条朝圣之路。围绕“一带一路”这一重大题材,以唐太宗开设胡汉互市为背景的秦腔《丝路长城》、以唐太宗时期灵州会盟为背景创作的话剧《丝路天歌》,都以盛唐时期丝绸之路为背景,展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民族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场景在会演的舞台上“复活”:民族舞剧《太阳的女儿》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万农奴砸碎旧制度的枷锁,翻身做主人、建设新西藏的光辉历程;以“彝海结盟”为题材创作的民族歌剧《彝红》、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为背景创作的畲歌戏《热血山哈》,唱响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群众翻身求解放的红色主旋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书写时代精神,是当今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山东省代表团选送的展示女性民营企业家从桂兰的成长与情怀的吕剧《兰桂飘香》、安徽省代表团选送的描述农民工群体生活悲欢的现代泗州戏《绿皮火车》、广东省代表团选送的讲述“内高班”新疆学子在广东学习、生活点滴的话剧《遥远有多远》,这些带着鲜明时代烙印的作品,让会演舞台与百姓生活贴得更近,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气息。

歌颂人间真善美,奏响民族团结最强音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展现人性美好、传递人间真情、歌颂民族团结,是会演的主旋律,更是最强音。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抚养了不同民族多个孩子的维吾尔族老妈妈阿尼帕的故事,被歌舞剧《情暖天山》搬上了会演的舞台。世界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洗去铅华,以高超的演技和精湛的唱功,塑造了善良、勤劳、大爱无私的普通母亲“帕丽达”的形象,也歌颂了新疆各族人民在祖国的怀抱中团结互助、和谐共存、共建美好家园的大爱情怀。

对口支援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在对口支援过程中,东部发达省份和西部受援地区交往交流,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故事。在此次会演的舞台上,这一题材也得到广泛呈现:

首部文化援疆专题剧目——山西省代表团选送的话剧《生命如歌》,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60余年屯垦戍边的真实历程为背景,讲述了兵团人“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感人故事;在江苏省的援助下,柯尔克孜族首部舞剧《英雄·玛纳斯》问世;上海男孩与云南德昂族女孩互换角色的《彩虹》,是沪滇对口帮扶合作20年的艺术再现……

“红红的太阳掉进山那边的河里嘞,阿哥的山歌呦牵出那月亮来。”壮家儿女唱着《山歌牵出月亮来》,在月光下互诉衷肠;“月亮啊升起吔大地宁静了,云中的洛玉呀轻轻入梦了……”珞巴族民歌《太阳和月亮》浅唱低吟,如泣如诉。

一轮明月照古今,相思不改别样情。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会像中国人一样有着如此深厚的月亮情结。这种情结,不只存在于汉族之中,也存在于各少数民族之中。借由月亮这一共同寄托,“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这一论断在《花好月圆》的舞台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我却深深地爱着你,中国的月亮……”一曲女声独唱《中国的月亮》,唱出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声——这是我们“中国的月亮”,是我们“自己的月亮”。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天南海北心相连,我们是一家……”当《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歌声响彻全场时,为期一个月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圆满落下帷幕。大家振臂欢呼,拥抱道别,互送祝福。

明月常共,绿草长萋。离别有期,相聚有时。我们携手相约,5年后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再相聚!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