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专栏

让会演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6-09-15 00:00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中国民族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让会演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访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组委会执行主席、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


记者:为期一个月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经圆满落幕,您觉得本届文艺会演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作为会演组委会执行主席,您对会演总体上有何评价?

  李昌平: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经圆满落幕,一台台精彩纷呈的剧目在首都北京乃至全国各地掀起一阵阵“最炫民族风”。本届文艺会演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关注度高、各方面反响很好,取得的效果比预期还要好。

  首先,参演剧目都是精品力作。各地各部门对本届文艺会演高度重视,很多地方和部门在上届文艺会演结束后,就已经开始准备本届文艺会演的剧目。据专家和业内人士讲,本届会演剧目的艺术质量普遍高于上届,有很多思想性、艺术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既体现了少数民族特色又融入了现代艺术气息。可以说,参加本届文艺会演的43台剧目都是精品力作,艺术水平很高,演出相当精彩。在很多演出现场,喝彩声连连、掌声雷动。很多剧目特别是一些现实题材的剧目,让许多观众感动地得落泪。不少剧目演出结束后,都出现了演员几次返场谢幕的场景。

  其次,社会各界给予高度关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既是展示民族文艺的盛会,更是促进民族团结的盛举,全国上下热切期待,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本届会演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民族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的背景下举行的,意义格外重大,社会各界格外关注。8月18日开幕式文艺晚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晚会并接见了演职人员代表,使各族群众深受鼓舞。截至9月13日,近12万人次观看了演出,平均上座率达到93%,许多场次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很多观众在观演过程中发微信、写微博、进行视频直播,多种方式自发宣传剧目,使会演的影响力大大提升。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剧目网络投票活动,投票人次已超千万。文艺会演官方网站发布信息300多条、图片600多张,点击人数超过20万人(次)。

  第三,文艺会演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对文艺会演不仅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在人力物力方面加大投入,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抢救、弘扬力度都是空前的,各地推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时代性、民族性鲜明的艺术精品。本届文艺会演是对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成果的总结、宣传、展示和推广,既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文艺发展的最新成就、生动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也有力带动了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的茁壮成长、有效传承和保护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充分显示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本届文艺会演的主题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参演剧目紧扣会演主题,把握时代脉搏,展示了民族地区的新变化、新成就,颂扬了忠爱诚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讴歌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体现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喜人局面。很多剧目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中,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很多观众表示,文艺会演不仅是一场场视听盛宴,同时也是一堂堂富含哲理、生动形象的民族团结教育课,为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营造了好氛围、注入了正能量。 

  记者:我们对很多演职人员和观众进行了采访,大家普遍认为本届会演组织顺畅、有序,给予组织工作很高评价。请您介绍一下会演幕后组织工作的相关情况。

  李昌平:定期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写入《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的少数民族大型文化活动。为办好本届文艺会演,各地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参与文艺会演的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确保了文艺会演各阶段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精心筹备。两年前,国家民委就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剧目创作和筹备工作。之后,分别于去年年底和今年4月召开了两次筹备工作会,就剧目遴选、演出安排、新闻宣传、接待保障、安全保卫等工作与各地进行协商,明确了各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同时成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制度规章,保障了组织、接待、服务、安保、宣传等系统的有效衔接、有序运转,为文艺会演的成功举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倾力落实。文艺会演是大型文化活动,时间长、人员多,筹备工作千头万绪。国家民委、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四家主办单位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精品意识,齐心协力、密切协作、广泛动员,全力确保了本届会演安全有序、精彩圆满。组委会为每个代表团指定了对口接待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接待服务、联络协调、组织保障工作,并安排了联络员为各代表团全程服务,及时征求意见、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根据少数民族同胞饮食习惯,组委会相关部门多次对重点接待单位进行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的宣传培训,让各族演职人员宾至如归。中央电视台在综合和综艺频道并机录播开幕式文艺晚会,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集中进行深度报道,北京市在公共场所投放了很多户外广告,为文艺会演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是公正评奖。在中宣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与本届会演评奖主办单位一道,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了评奖方案,切实把那些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集时代性和民族性于一身,观众口碑好、社会效益佳的作品评选出来,让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这块“金字招牌”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我们还将推出本届文艺会演光盘、画册、会刊合订本等出版物,并通过召开专家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广泛汇集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记者:本届会演推出了一批原生态、“接地气”的节目,非常受观众欢迎。这些节目有不少是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据您了解,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效如何?

  李昌平: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可喜局面。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创作得到了繁荣发展,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显著加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逐步增大。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艺术门类在本届会演中多次展现,比如侗族大歌、维吾尔族木卡姆、朝鲜族长鼓舞等,在舞台上大放异彩,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到2015年,在国务院公布的四批137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少数民族项目有479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我国政府公布的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传承人有524名,他们从2008年起开始享受国家财政传习活动资助。此外,5个自治区有17个项目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库”,民族地区设立了10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命名了33家企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进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与大力弘扬。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先后颁布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成立了艺术院校、艺术研究所等机构,抢救、搜集、整理、保护了一大批民间音乐舞蹈作品,并在哈密、鄯善、莎车等地建成木卡姆传承中心,培养了一大批各类艺术人才,使传统民间音乐舞蹈后继有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启动了“内蒙古文化艺术长廊建设计划”,对濒危项目和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建立了档案和数据库,设立了东乌珠穆沁旗等13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37%,推出了《内蒙古蒙古族传统服饰典型样式》等一批“非遗”研究成果。贵州省把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建设、民族博物馆建设、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民族古籍抢救、民族文化进校园写进了《贵州省“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出台了《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行动计划》,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100名侗族大歌传承保护骨干进行培训,深入100个侗族村寨辅导,开展了侗族大歌保护传承工作。

  记者: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经历36年,成功举办五届,如您所说,已经成了一块“金字招牌”,成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效抓手。请问,文艺会演今后将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为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篇章贡献力量?

  李昌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经过一代代民族工作者和民族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经走过36个春秋。会演集中呈现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风貌,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各民族共同关心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浓厚氛围,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独特而深远的意义。在今后的文艺会演中,我们将着力打造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着力打造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舞台,凝心聚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一方面,要通过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这一论述全面把握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中华民族走向凝聚力和向心力更为强大的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正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今后我们将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新媒体等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大成果和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全社会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与喜爱,着力推动各代表团借助会演平台,进行艺术、思想、情感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增进民族间的情谊。要通过文艺会演这个舞台,充分诠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另一方面,要通过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油助力。文化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更是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总源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强。文艺反映时代风貌,记录社会变迁,传递人民心声。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展示民族工作成就的重要窗口、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载体。今后,我们将借助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这个舞台,科学规划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伟大胜利,展示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和民族自信,使之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